[发明专利]一种带地下室建筑物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22226.5 | 申请日: | 2009-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8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朱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奎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室 建筑物 基坑 支护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地下室建筑物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适用于建筑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基坑支护方法在顶部设置一道内支撑,对于带二层地下室或带三层地下室或更多层地下室的基坑,显然不经济也不安全。但是在基坑中部设置内支撑,地下室侧壁不能一次性浇筑完成。由于内支撑的设置与否涉及基坑受力模式,内支撑不能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拆除,于是基坑中部设置内支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基坑支护施工中在中部设置内支撑时,地下室侧壁施工不能顺利进行的问题。
本发明对于带二层地下室的基坑,在支护桩顶部设置内支撑,还在第一层地下室底板以上50cm设置第二道内支撑,在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时先浇筑二层地下室底板和侧壁,再浇筑一层地下室底板。二层及一层地下室底板和地下室侧壁形成箱状结构。然后填塞地下室侧壁和支护桩之间的空隙,采用静态爆破拆除第二道内支撑。继续施工地下室侧壁,回填地下室侧壁和支护桩之间的空隙后拆除第一道内支撑。
对于带三层或四层地下室的基坑,也可按照上述方法进行。
本发明技术原理就是让支护桩因内支撑拆除所产生的部分应力通过碎石等填料传递给地下室底板和地下室侧壁形成的箱状结构,利用基坑回填使回填物与地下室结构共同作用来控制变形,其力学本质是用类似均布荷载的受力实体替代或部分替代原支护集中荷载的内支撑,在此转换过程中支护体系本身依然承担相当的支护作用。
本发明施工步骤包括:
(1)做支护桩;
(2)做第一道内支撑;
(3)挖土方;
(4)做第二道内支撑;
(5)挖土方;
(6)支设第二层地下室底板及侧壁模板;
(7)浇筑第二层地下室底板及侧壁混凝土;
(8)支设第一层地下室底板模板;
(9)浇筑第一层地下室底板混凝土;
第一层地下室底板与第二层地下室底板及侧壁形成箱状结构。
(10)回填地下室侧壁和支护桩之间的空隙;
填料采用碎石、砂粒以及粉粒,碎石粒径为2~15mm,砂粒为0.1~2mm,粉粒粒径小于0.1mm。
(11)拆除第二道内支撑;
拆除支撑要采取以下原则:先拆除角支撑,再拆除对顶支撑的连系梁,再拆除对顶支撑。拆除对顶支撑时要先拆除边对顶支撑,再拆除中间对顶支撑。
拆除采用静态爆破,膨胀材料采用氧化钙。
(12)支设第一层地下室侧壁模板;
(13)浇筑第一层地下室侧壁混凝土;
(14)回填地下室侧壁和支护桩之间的空隙;
(15)拆除第一道内支撑。
本发明在基坑中部设置了内支撑,大大减少了基坑支护的计算高度,安全性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另外,由于基坑支护计算高度的缩短,基坑支护桩可以大量的减少,内支撑梁的截面可以减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带地下室建筑物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工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某工程建筑面积为25398M2,系带二层地下室的十二层框剪结构。基坑深度为8m,场地范围内地质依次为杂填土、淤泥及粘土,杂填土厚度为0.8m,淤泥厚度为11.6m,粘土厚度为16m,采用带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钻孔灌注桩结合水泥搅拌桩止水墙进行支护。
根据该基坑特点可考虑在基坑中部设置内支撑,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来逐取代临时支撑作用的内支撑结构体系,保证应力的安全有序的调整、转移和再分配,从而使临时性内支撑拆除后工程能安全保质地继续进行。
施工步骤包括:
(1)做支护桩;
(2)做第一道内支撑;
(3)挖土方;
(4)做第二道内支撑;
(5)挖土方;
(6)支设第二层地下室底板及侧壁模板;
(7)浇筑第二层地下室底板及侧壁混凝土;
(8)支设第一层地下室底板模板;
(9)浇筑第一层地下室底板混凝土;
第一层地下室底板与第二层地下室底板及侧壁形成箱状结构。
(10)回填地下室侧壁和支护桩之间的空隙;
填料采用碎石、砂粒以及粉粒,碎石粒径为2~15mm,砂粒为0.1~2mm,粉粒粒径小于0.1mm。合理级配既可避免压实后颗粒间缺少砂粒充填而形成的架空结构,也保证了砂粉细粒间有足够大颗粒以形成骨架来满足强度要求。
(11)拆除第二道内支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奎,未经朱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22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学控制信息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杀菌消毒材料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