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7553.8 | 申请日: | 200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1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平;夏玥穜;江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577 | 分类号: | G01N33/577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微囊藻 毒素 化合物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藻毒素是由于水体污染引起的蓝藻过度生长所分泌的毒素。这种毒素具有极强的肝毒性,容易引起急性肝炎,促使肝癌变;对蛋白磷酸酶有极强的抑制性并易引起大肠等的癌变。该毒素对水生物没有毒性,却很容易在其体内富集。当富集到一定程度后,其浓度会超过人类饮水的最高浓度而对人的健康产生极大危害。
至今发现的藻毒素已有80多种变体。他们在化学结构上,都有一个圆形的,由5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结构:其中两个L型氨基酸被不同氨基酸替代后产生了不同的变体。由这种氨基酸可以命名不同的藻毒素异构体。在藻毒素家族中,微囊藻毒素-LR(MC-LR)是至今研究最多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藻毒素种类之一,分子式为C49H74N10O12,分子量为995.2,是一组环状七肽,其结构见图1。藻毒素对人类的危害至极,尤其是MC-LR,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对藻毒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表水中MC-LR的检测。
目前用来检测藻毒素的技术有很多。至今为止,化学的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及其与紫外联用,质谱以及质谱串联等,可以达到0.1-1ng/mL的最低检测限。但是,这些分析方法都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这也就限制了该类仪器在现场进行地表水中MC-LR的检测。
生物毒理实验也曾作为可选的检测方式,基于这种方法简化了检测过程的步骤,尤其适用于新毒素变体的检测。然而,这种检测方法大量消耗实验动物个体、藻毒素,并且检测周期长,无法进行定量分析,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蛋白酶抑制分析法(PPIA)等也被广泛的研究,PPIA技术具有高的灵敏度至ng/L的数量级别。但是这种技术特异性,只能检测所有毒素变构体的量并且还需要另行加入的标记物质才能检测。
由于藻毒素的低检测限要求,使得免疫分析法越来越受到关注。免疫分析法可以轻松特异而灵敏的检测到1μg/L(1ng/mL)的浓度-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水标准值。同时,免疫分析法可使用最小的装置并且不需要样品预处理。正是基于这些优势,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检测MC-LR的方法,从而成为中国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藻毒素检测的标准方法(GB3838-88,2002)。然而,即使以ELISA为代表的免疫分析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项技术的检测过程步骤复杂而其关键的检测结果需要酶催化的颜色反应进行标记-这就不可避免的增多了实验步骤和最后的数据分析,并且增加了实验的成本。因此,发明灵敏、快速、简单、便携和成本低的新型的检测MC-LR技术成为了极迫切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化合物,是将微囊藻毒素-LR的单克隆抗体偶联到聚联乙炔囊泡的聚联乙炔上得到的偶联物。
所述偶联物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将1-9.6μg微囊藻毒素-LR的单克隆抗体与聚联乙炔囊泡进行偶联;所述聚联乙炔囊泡是由1-4μmol联乙炔制备得到的。所述偶联物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将8μg微囊藻毒素-LR的单克隆抗体与聚联乙炔囊泡进行偶联得到的;所述聚联乙炔囊泡是由4μmol联乙炔制备得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75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