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阿扎霉素F(Azalomycin F)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53892.5 | 申请日: | 2009-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2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洪葵;袁干军;林海鹏;谢晴宜;王成;黄小龙;唐依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H19/01 | 分类号: | C07H19/01;A61K31/7048;A61P31/10;A01N43/90;A01P3/00;C12P19/62;C12R1/465 |
代理公司: | 海口兴南知识产权事务有限公司 46002 | 代理人: | 林尤怀 |
地址: | 571101 ***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霉素 azalomycin 类大环 内酯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链霉菌,尤其是链霉菌211726(Streptomyces sp.211726) 制备新型阿扎霉素F(Azalomycin F)类大环内酯化合物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 该类化合物在制备人用抗真菌药物和农药杀虫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阿扎霉素F(Azalomycin F)类化合物属于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抗G+和广 谱抗真菌活性,同时还对多种农业病虫害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该类化合物的结 构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具有一个36元不饱和内酯环;②内酯环中含有2个共轭 二烯,其中一个共轭二烯与内酯羰基共轭;③环中23-位或25-位有丙二酸单酰 基取代;④成环酯键的羟基碳上连有一环外侧链,侧链末端含有1个取代或未 取代胍基。到目前为止,发现的该类化合物约有7个,包括Azalomycins F3a、 F4a、F5a(Chandra A.,Nair A..Azalomycin F complex from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MSU/MN-4-75B[J].J.Antibiotics.1995,48(8):896-898.); 2-位去甲基的RS-22A、B、C(Ubukata M.,Morita T.I.,Osada H..RS-22A,B and C:new macrolide antibiotics from Streptomyces violaceusniger II. Physico-chemicai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elucidation[J].J. Antibiotics.1995,48(4):293-299.),2-Demethylazalomycins F4a、 F5a(Mukhopadhyay T.,Vijayakumar E.K.S.,et al..2-Demethylazalomycins F4aand F5a,two new antifungal metabolites from Actinomycete sp.HIL Y-9120362[J].J.Antibiotics.1995,48(11):1350-1352.),事实上 2-Demethylazalomycins F4a、F5a与RS-22B、C分别为同一化合物;2-位去甲基、 28-位甲基取代的Shurimycins A、B(Kumazawa S.,Asami Y.,Awane k.,et al.. Structure studies of new macrolide antibiotics,Shurimycins A and B[J]. J.Antibiotics.1994,47(6):688-696.)。
本发明发现链霉菌211726(Streptomyces sp.211726)发酵液有很强的抗 真菌活性,遂对其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多个新的阿扎霉素F (Azalomycin F)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均具有式I或式II的结构骨架,经测试 表明这些化合物均具有抗酵母真菌活性、抗香蕉枯萎病和抗根结线虫活性;目 前尚未见对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抗酵母真菌、抗香蕉枯萎病菌和抗根结线 虫的活性报道,因此市场上也尚未见有与此有关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独特的具有广谱抗酵母类真菌、抗香蕉枯萎病和 抗根结线虫活性的新化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类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新化合物在制备人 用抗真菌药物和农药中的应用。
本发明首次从链霉菌,尤其是链霉菌211726(Streptomyces sp.211726) 发酵物中发现了结构新颖的阿扎霉素F(Azalomycin F)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如 式I、式II所示:
式I
式II
其结构特征是:式I中R1是烷酰基或烷氧酰乙酰基,R2为氢或甲基,R3为 氢或甲基;式II中R1是烷酰基或烷氧酰乙酰基,R2为氢或甲基,R3为氢或甲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38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