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膜及其制造方法、液晶显示板用光学补偿膜、偏振板及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59038.X | 申请日: | 2009-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6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藤田昭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3/22 | 分类号: | B29C43/22;B29C43/44;B29C43/58;B29C43/46;B29C43/52;B29C43/34;G02B5/30;G02F1/1336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及其 制造 方法 液晶显示 用光 补偿 偏振 液晶 显示装置 | ||
1.一种膜的制造方法,其包含使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组合物的熔融物 通过构成夹压装置的第一夹压面和第二夹压面之间并连续成形为膜状的 工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压面或所述第二夹压面的至少一个夹压面具有凸面,
所述第一夹压面及所述第二夹压面均为金属制且为刚性,且所述刚性 满足:刚性材料外筒厚度/支撑辊直径之比为1/35以上,
利用所述第一夹压面和所述第二夹压面以20~500MPa的压力夹压该 熔融物,
使所述第一夹压面的移动速度比所述第二夹压面的移动速度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压装 置为圆周速度相互不同的2个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2个辊为接触辊和冷却辊,
包括如下工序:在利用所述夹压装置夹压所述熔融物时,通过被肖氏 硬度A为70HS以上的橡胶包覆的支承辊,将所述接触辊推向所述冷却辊 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辊 的宽度比所述接触辊的宽度短。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2个辊至少具有芯部和外筒,所述2个辊的外筒的平均壁厚均为10mm 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工序:将含有所述热塑性树脂的组合物从模具熔融挤出的工序; 使经熔融挤出的熔融物通过所述第一夹压面和所述第二夹压面之间的工 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 序中的至少一个工序:在所述熔融物从所述模具至到达所述夹压装置的夹 压面之间,对所述熔融物进行加热的工序或保温的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夹压面和所述第二夹压面之间被夹压的所述熔融物在夹压装 置通过方向的长度大于0mm且为2mm以内。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压面或所述第二夹压面中的至少一个夹压面具有阶梯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塑性树脂为选自环状烯烃共聚物类、纤维素酰化物类、聚碳酸酯类、 苯乙烯类共聚物、丙烯酸类共聚物中的至少1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在未拉伸时的厚度为150μm以下。
12.一种膜,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 膜的制造方法制得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膜,其特征在于,含有热塑性树脂,在 含有膜倾斜方位和膜法线的面内,从该法线方向测定的波长550nm中的正 面方向的延迟Re[0°]、从相对该法线向倾斜方位侧倾斜40°的方向测定的 延迟Re[+40°]和从相对该法线向与倾斜方位相反侧倾斜40°的方向测定的 延迟Re[-40°]同时满足以下的关系式(I)及(II),且Re[0°]的膜宽度方向的 不均和|Re[+40°]-Re[-40°]|的膜宽度方向的不均都为3nm以内,
60nm≤Re[0°]≤300nm 式(I)
40nm≤γ≤300nm 式(II)
γ=|Re[+40°]-Re[-40°]| 式(II’)。
14.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补偿膜,其特征在于,层叠有至少1层 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膜。
15.一种偏振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膜或者 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补偿膜和偏振片。
1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 的膜或者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补偿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903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