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流式真空漏孔校准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59319.5 | 申请日: | 200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36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得天;成永军;郭美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G01M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张利萍 |
地址: | 730000***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流 真空 漏孔 校准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分流式真空漏孔校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被校漏孔(1)、第一阀门(2)、电离规(3)、第二阀门(4)、第一小孔(5)、分流室(6)、第三阀门(7)、第四阀门(8)、第二小孔(9)、第五阀门(10)、超高真空校准室(11)、第一限流孔(12)、第六阀门(13)、第一非蒸散型吸气剂泵(14)、第二非蒸散型吸气剂泵(15)、第七阀门(16)、极高真空抽气室(17)、无油双涡轮分子泵抽气机组(18)、第二限流孔(19)、极高真空校准室(20)、四极质谱计(21)、气体微流量计(22)、普通分子泵抽气机组(23)和超高真空抽气室(24)组成:其连接关系为:被校漏孔(1)通过第一阀门(2)与极高真空校准室(20)连接,电离规(3)和四极质谱计(21)直接连接在极高真空校准室(20)上,无油双涡轮分子泵抽气机组(18)与极高真空抽气室(17)相连并从中抽出气体,极高真空抽气室(17)与极高真空校准室(20)连在一起,中间有第二限流孔(19),第一非蒸散型吸气剂泵(14)和第二非蒸散型吸气剂泵(15)通过第六阀门(13)和第七阀门(16)分别与极高真空校准室(20)、极高真空抽气室(17)相连并从中抽出气体,普通分子泵抽气机组(23)与超高真空抽气室(24)相连并从中抽出气体,超高真空抽气室(24)与超高真空校准室(11)连在一起,中间有第一限流孔(12),超高真空校准室(11)通过第五阀门(10)与分流室(6)相连,气体微流量计(22)通过第三阀门(7)与分流室(6)相连,分流室(6)中的校准气体分别通过第一小孔(5)、第二阀门(4)、第四阀门(8)、第二小孔(9)进入极高真空校准室(20)、超高真空校准室(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流式真空漏孔校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无油双涡轮分子泵抽气机组(18)的主泵为磁悬浮涡轮分子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流式真空漏孔校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六阀门(13)和第七阀门(16)为极高真空角阀。
4.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分流式真空漏孔校准的装置的分流式真空漏孔的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
1)启动无油双涡轮分子泵抽气机组(18)和普通分子泵抽气机组(23),从校准装置中抽出气体;
2)对校准装置整体进行烘烤除气,烘烤温度以匀速率分别升至各自最高点后,保持60~80h,然后再以匀速率逐渐降至室温;
3)在烘烤最高温度保持期间,打开第一非蒸散型吸气剂泵(14)的连接阀门第六阀门(13)、第二非蒸散型吸气剂泵(15)的连接阀门第七阀门(16),对第一非蒸散型吸气剂泵(14)和第二非蒸散型吸气剂泵(15)进行激活,激活2~4h后停止,并关闭第六阀门(13)和第七阀门(16),当温度恢复至室温后,再打开第六阀门(13和第七阀门(16),继续抽气24~48h,直至极高真空校准室(20)内达到10-10Pa数量级的极限真空;
4)打开第一阀门(2),将被校漏孔(1)流出的气体引入到极高真空校准室(20)中,达到动态平衡后,在四极质谱计(21)上产生一离子流信号;
5)打开第三阀门(7),将气体微流量计(22)流出的气体引入到分流室(6)中,利用分流室上两个孔径不同的第一小孔(5)、第二小孔(9)将气体分流到极高真空校准室(20)和超高真空校准室(11)中,引入气体微流量计(22)流出的气体时,一边缓慢调节气体微流量计(22)稳压室中的气体压力,一边观察四极质谱计(21)上产生的离子流信号,当该信号与被校漏孔产生的离子流信号相同时,停止调节压力,这时气体微流量计(22)的流量就等于漏孔的漏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流式真空漏孔校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气体微流量计(22)能提供气体流量的范围是1×10-9~1×10-5Pa.m3/s。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流式真空漏孔校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分流室上第一小孔(5)的分子流流导为10-6m3/s数量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流式真空漏孔校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分流室上第二小孔(9)的分子流流导为10-4m3/s数量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931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