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天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04969.0 | 申请日: | 2009-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00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萧烽吉;杨坤山;林东赋;郑清汾;李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钒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14 | 分类号: | H01Q1/14;H01Q1/20;H01Q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默闻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天线装置,是有关于结合用户识别模块(SIM:Subscriber Identify Module)的应用。
背景技术
根据中国台湾通信传播委员会(NCC)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移动电话用户数2,468万户,亦即代表着每一人约持有一部以上手机。在亚洲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程度几乎都保持于前几名,很明显的,移动电话对每个人来说相当的重要。但大部分的使用者都还只停留在使用拨接电话与收发短信的功能,功能再强一点,也只用来拍照与听音乐而已。现行的用户识别模块(SIM:Subscriber Identify Module)SIM卡是使用在移动电话上,储存使用者的电话号码、电话簿以及系统信息,例如:个人识别码(PIN code:Personal IdentificationNumber)以及用户身分、防止盗用或滥用等功能皆藉此完成,然而由于对移动电话的依赖,且希望SIM卡能结合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功能,例如:将悠游卡、信用卡以及门禁卡等功能作结合。NFC(Near 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极短距离的无线射频识别通信协定技术标准,可以让使用者只要将两个电子装置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通信,读取/写入非接触式卡,就可以安全地交换两个电子装置中的数据。
SIM卡的硬件架构是符合ISO 7816国际标准,ISO 7816国际标准包括八个接点(接点1.Vcc、接点2.RST、接点3.CLK、接点4.RFU、接点5.GND、接点6.Vpp、接点7.I/O、接点8.RFU)。SIM结合NFC功能的若干技术已被发展出来,其中的一种技术是将NFC所需的一天线电连接至SIM卡中的接点4.RFU及接点8.RFU,通过所述天线以达到与其它电子装置作近距离无线通信。为配合手机的硬件构造,所述技术中的天线是由线圈所构制而成,而所述天线是具有一定的面积再经由连接部连接至SIM卡中的接点4.RFU及接点8.RFU,其中连接部是由软性印刷电路板(软板)技术制成以利于当SIM卡插入插槽时,所述天线可通过连接部的弯折而减少占用手机硬件中的空间。
然而须注意到的是,软性印刷电路板的优点即是可以使其弯折,然而弯折的角度有其极限,当达到所谓“死折”的程度时,将造成软板的损坏使得软板中的线路无法达到传输的功能。对于使用者而言,当使用者将结合所述天线的SIM卡欲插入手机的插槽时,其配置稍加不注意即会在手机内部密集的空间内造成连接部死折而毁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手机内部密集的空间配置,使SIM卡结合的天线可能因弯折造成死折而断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为解决此一问题,防止天线装置的弯折部造成死折而断线。
本实用新型达到上述目的的天线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表面设置一第一接点与一第二接点;一天线基板,所述天线基板设置一线圈;以及一弯折部,连接所述第一基板与天线基板;其中,所述第一接点与所述第二接点经过所述弯折部电连接所述线圈,且所述弯折部的表面设置一缓冲垫,以防止所述弯折部死折。
其中,所述缓冲垫为微细胞聚合物(PORON)材质。
其中,所述缓冲垫实施具体的产品选自SRS-40P、SRS-48P与SRS-70P所组成的群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装置,进一步结合SIM卡而安装于手机内部的空间,所述天线装置将不会因为死折的问题而造成天线断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天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天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天线装置结合SIM卡后与手机电池的一种迭合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天线装置结合SIM卡后与手机电池的另一种迭合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天线装置结合SIM卡后与手机电池的再一种迭合侧视图。
附图标号
10 第一基板 18 RFU
11 Vcc 19 突起结构
12 RST 20 天线基板
13 CLK 30 弯折部
14 RFU 40 缓冲垫
15 GND 50 电池
16 Vpp 60 SIM卡
17 I/O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钒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钒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49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组合式出口转向夹送装置
- 下一篇:一种粽子标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