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自动变相的内燃机配气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08796.X | 申请日: | 2009-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63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发明(设计)人: | 詹炳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詹炳岳 |
主分类号: | F01L1/34 | 分类号: | F01L1/34;F01L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4005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自动 变相 内燃机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塞往复式内燃机配气装置,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可随内燃机转速变化而自动改变配气相位的内燃机配气机构。
背景技术
内燃机的配气相位与其结构形式、转速等因素有关,同一台内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应有不同的配气相位,转速愈高,提前角和迟后角也应愈大。目前,公知的内燃机的配气机构是由气门组和气门传动组两部分组成,其可变气门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气门定时和气门升程控制机构与调整凸轮轴转角的可变配气正时系统。这两种可变配气机构基本上都是由ECU为核心与控制下的控制阀、控制器和传感器三部分组成,对配气相位的改变只是单方面或局部的。其中气门定时和气门升程控制机构只有低速工况与高速工况两种状态,调整凸轮轴转角的可变配气正时系统只能改变配气正时却不能改变配气相位。因此,这两种可变配气形式无法达到同一台内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应有不同的配气相位,转速愈高,提前角和迟后角也应愈大的设计要求,同时,两者的结构也都比较复杂。
申请人2008年3月27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自动变相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申请号为200810070837.8,该配气机构可实现同一台内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有不同的配气相位,转速愈高,提前角和迟后角也愈大的线性变化,内燃机全时高效率运行的效果。但是该配气机构结构较为复杂,申请人对其进行了改进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自动变相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气门定时和气门升程控制机构只有低速工况与高速工况两种状态,以及调整凸轮轴转角的可变配气正时系统只能改变配气正时却不能改变配气相位,同时两者的结构也都比较复杂等缺陷。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改进的自动变相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包括转盘组和动作构件,该转盘组包括具有同一转动中心线的主转盘、提前盘圈和迟后盘圈,该主转盘设有进气道和排气道,进气道和排气道分别设有位于该主转盘底面的开口,该两个开口成条弧形排列在该主转盘底面同一圆周上,该提前盘圈和迟后盘圈可转动地设于主转盘底部凸轴上,该提前盘圈设有与主转盘底面的进气道开口和排气道开口相对应的条弧形的进气孔与排气孔,该迟后盘圈设有两个可分别部分地覆盖该提前盘圈的进气孔与排气孔的两个扇翼;该动作构件包括半轴与所述主转盘可转动连接的拨动齿轮、设于该主转盘中的径向滑槽、滑设于该滑槽中的滑球、使该滑球向近心端复位的复位弹簧以及连接于所述拨动齿轮半轴与该滑球之间的可伸缩的摆杆;所述提前盘圈和迟后盘圈分别设有与所述拨动齿轮啮合的齿。
前述改进的自动变相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主转盘呈伞状,所述进气道的另一开口位于盘顶中心,所述排气道的另一开口呈条弧形位于盘顶靠外沿部位。
前述改进的自动变相的内燃机配气机构,按俯视顺时针方向,所述主转盘底面的排气道开口在前、进气道开口在后,所述迟后盘圈的两个扇翼分为前扇翼和后扇翼,两扇翼的底部前端分别设有一滑动配合于所述排气孔、进气孔后半段中的径向条凸。
前述改进的自动变相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提前盘圈顶面进气孔与排气孔外沿所在弧线以内的中心部分形成向下的圆形的凹坑,所述迟后盘圈配合于该凹坑中,该凹坑周壁设有一段内轮齿,所述迟后盘圈相应位置设有一段外轮齿,所述拨动齿轮与该内轮齿、外轮齿啮合。
前述改进的自动变相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主转盘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有与气缸盖、气缸体装配的平面轴承。
前述改进的自动变相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主转盘的径向滑槽的外端设有一可从外面进行调节的调节螺栓,所述复位弹簧夹设于该调节螺栓的内端部和所述滑球之间。
前述改进的自动变相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提前盘圈底面嵌设有一组合密封环,该组合密封环由外环、内环以及连接于该外环、内环之间的五条隔条组成,在该提前盘圈底面分隔出排气接口、进气接口和三个密闭接口,该排气接口、进气接口分别覆盖所述提前盘圈的排气孔、进气孔。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内燃机工作时,主转盘通过拨动齿轮带动迟后盘圈和提前盘圈等整个转盘组协同曲轴旋转,当转速变化时,滑球在离心力与回位弹簧的相互作用下推动摆杆转动拨动齿轮,拨动齿轮使迟后盘圈和提前盘圈发生相对转动,改变提前盘圈的进气孔和排气孔通气截面的大小,达到同一台内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有不同的配气相位,转速愈高,提前角和迟后角也愈大的线性变化,内燃机全时高效率运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图3中A-A剖面图;
图2为图3中B-B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詹炳岳,未经詹炳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87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元件、摄影光学系统及摄像机模块
- 下一篇:指纹采集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