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9561.7 | 申请日: | 200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663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许岳峰;舒布希·查特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顾建美 |
主分类号: | B62K15/00 | 分类号: | B62K1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陆明耀;陈忠辉 |
地址: | 215000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尤其是指一种带有行李包的折叠自行车及其折叠方法,属于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实生活中,人们出外旅游,经常会携带行李箱或行李袋。这样往往会给旅游带来不便,为了减轻行李负重,有时人们就会使用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小型折叠式行李车来拖运行李。但是从根本上讲,行李车本身又是一件行李,它只能拖运行李而不能作为其他的用处,在减轻负重的同时又增加了携带的负担。
自行车是最理想的代步工具,到一些交通不发达或者交通比较拥挤的地方去旅游,有自行车代步是非常方便的。但是外出时携带一辆自行车也非易事,除了增加了自己的负重以外,还可能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无法带自行车进入火车站等。日本专利JP20011114175公开了一种折叠式自行车,能把折叠后的自行车装在一个包里,这样就能把自行车带上火车,到达目的地后再展开使用,但是该自行车在旅游的过程中不能拖运行李,即无行李车的功能,而且自行车本身也是一件行李。
中国专利CN97214287中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代步旅行箱,该实用新型虽然具有自行车功能,且可以携带行李,但是其结构复杂,整体笨重,不能为广大使用者,特别是旅游爱好者所接受。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折叠式自行车予以改良以使其更方便携带,且可用于收纳行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当其被折叠后可被收容于行李包内,且该行李包还可收纳其他行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自行车架、前轮、后轮、车座及驱动后轮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自行车架包括前立杆、后立杆、位于所述前立杆上方的车把及与前立杆相连的中间杆,所述前轮安装于前立杆的下端,所述后轮位于所述中间杆的下方,所述后立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支撑杆、连接第一、第二支撑杆的连接杆及位于第一、第二支撑杆之间的收容口,所述车座设置于连接杆上,所述中间杆位于第一、第二支撑杆之间;所述折叠自行车还设有向后延伸出第一、第二支撑杆的行李包,当所述折叠自行车由自行车状态转向折叠状态时,所述前立杆、前轮、车把、中间杆及驱动机构均穿过所述收容口而被收容于行李包内。
进一步地,所述行李包内设有一个隔板,所述隔板将行李包的内部空间分成互不干涉的车架收容部和行李放置部,用以当折叠自行车分步折叠后,所述前立杆、前轮、车把、中间杆及驱动机构仅仅被收容在车架收容部;相应地行李放置部为旅行者放置其他的行李所用。
再进一步地,所述自行车架包括枢接于第一、第二支撑杆下端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包括分别位于第一、第二支撑杆内侧的第三、第四支撑杆、连接第三、第四支撑杆的横杆,及枢轴设置在第一、第二支撑杆上的行李包轮;所述后轮位于第三、第四支撑杆之间;所述中间杆的一端枢接于前立杆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横杆上。
再进一步地,所述折叠自行车还设有位于第一、第二支撑杆之间且用以控制中间杆运动的键杆,所述键杆固定设置在中间杆上,所述键杆的两端分别可伸缩地伸入到第一、第二支撑杆中,所述折叠自行车设有安装于第一或第二支撑杆上且与键杆配合的按钮,所述按钮用于驱动键杆从第一、第二支撑杆中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中间杆上,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枢接于中间杆上的齿轮盘、枢接于中间杆上的同心齿轮,及设在所述后轮上的从动齿轮,所述同心齿轮包括位于中间杆一侧的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其中齿轮盘与第一齿轮用第一链条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从动齿轮用第二链条连接,所述齿轮盘间接驱动后轮旋转。
再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杆设有位于前立杆与齿轮盘之间的第六枢接点,以将中间杆分隔为前端杆及后端杆,所述折叠自行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前端杆及后端杆位于第六枢接点的一侧,并且所述前端杆及后端杆与前立杆大致平行。
再进一步地,所述自行车架包括可伸缩的安装于前立杆内的车把连杆,所述车把连杆包括向前延伸的延伸杆及垂直延伸杆的固定杆,所述车把枢接于固定杆两侧的第一、第二枢轴点上,所述车把连杆可相对于前立杆做180度自旋转。
再进一步地,所述前立杆包括相互枢接的圆筒状上杆柱、下杆柱及自下杆柱向下延伸的分叉部,所述前轮枢接于分叉部,所述中间杆的前端枢接于上杆柱的第三枢轴点上,用以使前立杆可相对于中间杆绕第三枢轴点转动;所述下杆柱包括位于第三枢轴点下方的第四、第五枢轴点,及位于第四、第五枢轴点之间的连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顾建美,未经顾建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95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