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防撞功能的玩具车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1509.3 | 申请日: | 2009-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42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蔡东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奥迪动漫玩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3H17/00 | 分类号: | A63H17/00;A63H17/26 |
代理公司: | 广东世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 卉 |
地址: | 5158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功能 玩具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玩具车,具体是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玩具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玩具车,特别是在轨道中行驶的电动玩具车,一般都在车子的前后两端各设有一个防撞板,且在防撞板的两端设有导轮,该导轮通过螺丝或安装在防撞板上面,或安装在防撞板下面,且该导轮可绕螺丝转动,故车子在轨道中行驶时,可通过防撞板来防止车子与轨道壁或者其他车子相碰撞,还可通过导轮与轨道壁的滚动接触而使车子仍可高速行驶或转弯顺畅,但由于这类玩具车的防撞板前后各只有一个,且该防撞板是安装在车子底盘的上端面,故当防撞板碰撞到硬物时,其受力点相对高于车子的底盘,即高于车子的重心位置,于是会产生一个向上掀起的分力,因此容易使车子发生翻车,造成车子被摔坏,而且一个防撞板容易因撞击过度而折断;另外,导轮是单向安装在防撞板的一侧,故当导轮碰撞到物体时容易倾斜,使导轮无法顺畅转动,从而使玩具车在转弯时容易被卡停或发生翻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巧妙、抗撞能力强、转弯更顺畅的具有防撞功能的玩具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玩具车,包括底盘及盖置于底盘上方的车壳,所述底盘的前端设有前护架,后端设有后护架,其特点是所述前护架或后护架均由至少两个防撞板组成,所述防撞板的端部设有导轮。
为进一步增强玩具车的抗撞能力及保证车子转弯更为顺畅,上述前护架或后护架的防撞板呈上下间隔叠加安装在底盘上下两侧面上,每相邻两个防撞板之间的端部设有导轮。
为了使前后护架受到撞击使不会使玩具车受力偏向上或偏向下,本实用新型上述前护架或后护架均由两个对称安装于底盘上下两侧的防撞板组成,上述导轮安装于所述两防撞板之间。这样当玩具车受到撞击时,其撞击受力点平衡于两防撞板中间的位置,即底盘的位置,从而保证了玩具车受力平稳,不易产生翻车的意外。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在玩具车底盘前后两端各设置至少由两个防撞板组成的前后护架的结构,通过多个防撞板使前后护架与硬物碰撞时的接触面积更大,不容易折断,而且防撞板安装在底盘的上下两侧,使得撞击时受力点集中到防撞板的中间即底盘处,其受力点与重心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故不容易导致车子发生翻车的意外,行驶时更为平稳,而且多个防撞板保证了车子不容易因撞击过度而折断,有效地增强了该玩具车的抗撞能力,提高了玩具车的使用寿命;又由于导轮设置在相邻两个防撞板之间,故当导轮与物体接触时不会发生较大的倾斜,使导轮可以顺畅地沿着物体表面滚动,保证玩具车继续快速行驶,而且转弯时不会出现被卡停或翻车等意外。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防撞功能的玩具车,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抗撞能力强,转弯或贴壁行驶顺畅,有效提高了其使用寿命,故趣味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动玩具车中。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玩具车,包括底盘1及盖置于底盘1上方的车盖2,且底盘的前端设有前护架3,后端设有后护架4,为了保证车子行驶时更为平稳,且不容易因撞击过度而损坏,该实施例前护架3或后护架4均由至少两个防撞板5组成,在防撞板5的端部设有导轮6,通过多个防撞板5使前后护架3、4与硬物碰撞时的接触面积更大,不容易折断,而且防撞板5安装在底盘1的上下两侧,使得撞击时受力点集中到防撞板5的中间即底盘1处,其受力点与重心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故不容易导致车子发生翻车的意外,行驶时更为平稳,而且多个防撞板5保证了车子不容易因撞击过度而折断,有效地增强了该玩具车的抗撞能力,提高了玩具车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奥迪动漫玩具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奥迪动漫玩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15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