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油缸汽车减振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4944.X | 申请日: | 200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403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江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利 |
主分类号: | F16F9/22 | 分类号: | F16F9/22;F16F9/36;F16F9/32;F16F9/34 |
代理公司: | 常德市长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蔡大盛 |
地址: | 415113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油缸 汽车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辆减振器,具体说是一种双油缸的汽车减振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机动车减振器,比较先进的是液压减振结构,它是通过一根耐磨耐压的橡胶活塞在油缸内作上下运动,推动油缸内的液压油经一个压力缓解装置,使液压油在一定压力下起到减振效果。但现在的液压减振器大多只有一个油缸的单级减振结构,它的缺陷是:一、单级减振效果不理想,当车辆行驶时遇到一个凸出的高点时,减振器就会受外部的冲击力把它挤压到一个最低点,而减振器处在低点时,它自身的反弹力就会加大,会把车辆抛到一个更高的高点,由于其本身的重量又无意的产生了一次车辆振动;二、现有减振器是利用重力把液压油通过缓解装置来减压时,高压油缸里面没有多少液压油,当车辆再次遇到凹凸不平的路面时,由于液压油不能及时回补,这样就让车辆失去了减振保护。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单级液压减振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上下两个油缸的双级油缸汽车减振器。
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由油缸、活塞、活塞杆及油封导向套组成,它的特点是:①其特点是:所述油缸由上、下两个独立的油缸通过底部的焊接而成,两油缸内各设有一根活塞杆,活塞杆的一端与带有能量转换功能的活塞相连,活塞杆的另一端穿过油缸盖伸出缸体外,伸出缸体外的活塞杆上设连接螺纹。②所述油缸盖的中心设有带油封的导向套,向套,活塞杆穿过该导向套伸入油缸内并带动活塞作上、下的往返运动。③所述活塞为圆盘形,其直径略小于油缸的内径,活塞上设有多个能量转换通孔,每个通孔设有独立的能量转换阀片,每个能量转换阀片会根据感受的振动能量的变化而变化,活塞边缘与油缸内壁接触并密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单级车辆减振器相比有如下优点:①因本实用新型采用上、下两级独立的油压进行减振,当车辆受到外力冲击时,外力会通过活塞杆推动带有能量转换功能的活塞挤压液压油向油缸底部挤压,因油缸内充满有液压油挤压时,液压油会穿过活塞上带有能量转换阀的通孔,把冲击能量通过带有能量转换阀的活塞挤压、液压油,把振动能量转换为热能,使之为液压油吸收,再通过油缸壁将液压油中的热能释放到空气中。这样上、下两级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的结构其减振效果明优于现有只有一个油缸的一级减振装置。即:当车轮受到路面冲击力时,它会利用下部的一级独立的油缸来减振,当车辆受到自身重力冲击力时,它会利用上部的一级独立的油缸来减振,要是整车承受到上、下的冲击力时,因为上力和下力本身的不同,就会利用本减振器的上下油缸调节来自上下不同的振动力,使其得以化解,让车轮和车身始终保持上下各自独立与自由,又能整体协调的减振,使车辆更加安全、平稳,使乘车人感到舒适和环保。②这种减振器因各零部件受到的冲击力相对减小,因此使用寿命比单级油缸减振器要长2~3倍,不但能降低维修成本,还能减少维修时间,由于本设计能有效的化解车辆行驶所带来的振动能量,使车辆在行驶中减少由于振动带来的阻力,并能有效的降低油耗,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行车效率。③由于本实用新型减振器的车身和车轮能自由活动,整体协调,在运行时,能大大降低车轮与地面的碰撞力,可以大大减少行车的噪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活塞杆,2油封导向套,3油缸,4带有多个独立能量转换阀通孔的活塞,5隔板,6油缸堵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在钢质的连接隔板5两侧分别焊接有一个圆筒形的油缸3,在油缸的外端设有油缸堵头6,该油缸堵头的中心,设有带油封的导向套2,在导向套中穿插有一根活塞杆1,该活塞杆的一端伸入油缸,其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圆盘形的活塞4,活塞4的直径略小于油缸的内径,活塞上设有多个能独立控制能量转换阀的通孔,活塞的四周边缘上设有油封垫圈,活塞杆的另一端伸出油缸体外,伸出的活塞杆端面上设有连接螺纹,用于安装或拆卸。出厂时将油缸充满液压油,塞紧活塞堵头后就可入库或安装在汽车上,对运行的汽车进行有效的减振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利,未经江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49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填料复合式机械密封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轴流泵叶片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