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厢式压滤机的压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0807.3 | 申请日: | 2009-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4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国;王同林;马战涛;王国锋;韩国平;韩德君;郑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汤阴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5/19 | 分类号: | B01D25/19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王逢伍 |
地址: | 45615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滤 压紧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滤机,特别是一种厢式压滤机的压紧装置。
二、背景技术
压滤机是一种固液分离机械,它包括压紧机构、固定板、联接压紧机构和固定板的大梁导轨,在压紧机构驱动下,可沿导轨移动的活动板,被活动板推动,可沿导轨移动的多块滤板,滤板是周边凸,内芯凹结构,凹面设有小凸台或条形过滤面,使用前,需在滤板上覆盖上滤布。压滤机的工作过程是,先合拢、压紧,再用渣浆泵或压缩空气将悬浮液压入各滤室,液体经滤布过滤后由出水孔排出,固体物被滤布截留,逐渐充满后形成滤饼,然后压紧装置松开活动板,逐块拉开各滤板,滤饼靠自重排出。尔后,重新合拢、压紧,进行下一个循环。
从以上情况看,压紧装置是压滤机的重要施力部件,目前,压滤机动力源除滤板尺寸较小的机型有采用机械传动的以外,大部分机型均采用液压传动,液压缸是主要的施力机构,当滤板尺寸或过滤压力较大时,液压缸的缸体需做的很大,按目前国内的机械加工设备和技术现状,缸体太大,加工将相当困难。因此,目前滤板尺寸较大的机型有采用双缸、三缸,甚至四缸、五缸的,这样就又带来多缸不同步这个液压技术方面的难题,故其改进势在必行。
三、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厢式压滤机的压紧装置,可有效解决缸体太大,加工困难和多缸不同步,压不紧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压紧板装在底座上,并与大梁的一端固联,压紧板内侧的大梁上有活动板,压紧板的上、下部分别装有右支座,右支座经右销柱和右连杆相连接,活动板上装有滚轮轴,滚轮装在滚轮轴上,支撑活动板在大梁上的导轨上移动,活动板上、下部分别装有左支座,左支座经左销柱和左连杆相连接,中间缸体上端的活塞杆和下端的油缸分别经上耳环和下耳环装在油缸销柱上,右连杆和左连杆另一端分别装在上耳环和下耳环两侧的油缸销柱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解决了传统压滤机使用的单缸或多缸直压式液压压紧装置压不紧的问题,是压滤机上的创新。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受力分析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由图1-图4给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压紧板13装在底座21上,并与大梁2的一端固联,压紧板13内侧的大梁上有活动板5,压紧板13的上、下部分别装有右支座14,右支座14经右销柱15和右连杆11相连接,活动板5上装有滚轮轴4,滚轮3装在滚轮轴4上,支撑活动板5在大梁2上的导轨1上移动,活动板5上、下部分别装有左支座6,左支座6经左销柱7和左连杆8相连接,中间缸体上端的活塞杆17和下端的油缸10分别经上耳环16和下耳环12装在油缸销柱9上,右连杆11和左连杆8另一端分别装在上耳环16和下耳环12两侧的油缸销柱9上。
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说的油缸10是活塞缸,或是双层伸缩缸(图1中所示是双层伸缩缸),中间缸体18既是油缸10的活塞杆,又是活塞杆17的油缸;所说的活塞杆(17)缩进中间缸体(18),中间缸体(18)缩进油缸(10)时,上、下的左、右连杆被油缸销柱9拉动弯折向一起靠近,由于四连杆的弯折,则拉动活动板5右移(如图1),相当于传统压紧机构的活塞缸后退、松开活动板,当油缸10全伸开,活塞杆17、中间缸体18全伸出油缸10之外时,左、右连杆被撑开,活动板5左移,相当于传统压紧机构的油缸顶紧,推动靠把手20支撑在导轨1上的滤板19左移被压紧在活动板上。
使用时,底座21固定在地基上。
本实用新型可以用较小油缸压紧滤板尺寸较大的压滤机型,具体情况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汤阴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河南省汤阴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08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