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体杂质吸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96244.9 | 申请日: | 2009-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3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那平;袁斌;杨海艳;杨晓伟;那骥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陆艺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体 杂质 吸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体杂质吸附装置。
技术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体污染形势日趋严峻,水体污染事件特别是大规模水体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水中污染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以及膜法。其中,吸附法由于处理效果好,处理费用低等优点而成为水体污染特别是大规模水体污染治理的首选方法。考虑到固液分离等方面的因素,吸附过程一般须在特定的装置内进行,但目前的吸附装置由于体积太小,只适用于小规模水体的处理,在处理大规模水体时,处理能力较低,而且需要将水体输送到吸附装置中,能耗较高,因此不适用与大规模的水体的处理。
实用新型的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处理能耗较高,能力较低的不足,提供一种水体杂质吸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概述如下:
水体杂质吸附装置,漂浮圈与加强绳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绳的下端与材料收集漏斗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加强绳的内侧或外侧设置有拦网,所述材料收集漏斗的底部设置有材料收集口,所述材料收集口与回收管固定连接,所述漂浮圈通过连接绳与固定锚连接,配重块通过绳子固定连接在所述加强绳的下端,吸附剂进料管竖直设置在加强绳或拦网的内侧,并与分布器连接。
所述漂浮圈为1-5个,所述漂浮圈为环状密封空心管。
所述漂浮圈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如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或十边形。
所述拦网设置在所述加强绳的下部或中下部或上中下部。
所述下部拦网密度大于上中部拦网的密度。
所述分布器可以是1个,水平设置在所述加强绳的上部,也可是2个,水平设置在所述加强绳的上部和中部,还可以是3个,水平设置在所述加强绳的上部、中部和下部。
所述配重块为3-20个。
所述加强绳为3-50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处理能力强,能耗低,特别适用于大规模水体的吸附装置,填补了我国以及世界上大规模水体处理装置的空白。装置设计有材料回收系统,吸附后的材料可通过材料回收系统进行回收再生,对于节省成本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分布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水体杂质吸附装置,漂浮圈1与加强绳2的上端固定连接,加强绳的下端与材料收集漏斗3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加强绳的内侧设置有拦网4,也可以在加强绳的外侧设置拦网,材料收集漏斗的底部设置有材料收集口5,材料收集口与回收管固定连接,漂浮圈通过连接绳6与固定锚7连接,配重块8通过绳子固定连接在加强绳的下端,吸附剂进料管9竖直设置在加强绳或拦网的内侧,并与分布器10连接。
漂浮圈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3个、4个或5个,漂浮圈为环状密封空心管。漂浮圈的材料可以是用塑料材料,也可以是用金属材料制作的,具有一定的强度。
漂浮圈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如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或十边形。
拦网设置在所述加强绳的下部或中下部或上中下部。
下部拦网密度大于上中部拦网的密度。
分布器可以是1个,水平设置在加强绳的上部,也可是2个,水平设置在加强绳的上部和中部,还可以是3个,水平设置在加强绳的上部、中部和下部。
配重块为3-20个。
加强绳为3-50根。
吸附剂可通过吸附剂进料管并通过分布器上的小孔分布在本实用新型的水体杂质吸附装置的内部空间,将流经的水体中的杂质吸附,拦网可以将吸附剂进行拦截,再通过材料收集口和回收管(回收管可以与泵连接),进行吸附后的吸附材料的回收。还可以向分布器中通入气体,对水体进行鼓泡搅拌,以强化吸附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62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橡胶多铅芯隔震支座
- 下一篇:鱼类玻璃钢暂养水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