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水生化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13715.2 | 申请日: | 2009-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42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潘坚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坚强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02;C02F1/52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丽霞 |
地址: | 310012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 生化 处理 系统 | ||
1.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1)、水泵(2)、增氧生化装置和沉淀池(4),上述各部分之间依次通过水管相连,其特征在于:增氧生化装置包括增氧塔(3),增氧塔(3)由若干层组成,每层为一上部设有缺口(32)的集水槽,每层设有若干个出水口(33),出水口(33)上连接有导流装置,导流装置连接至相邻下一层的缺口(32)处,增氧塔(3)的进水管(21)连接至增氧塔(3)顶层的缺口(32)处,沉淀池(4)的进水管(41)连接至增氧塔(3)底层的出水口(34)处,增氧塔(3)每层填充生物填料(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增氧塔(3)每层的出水口(33)设于缺口(32)下方侧壁的上端,所述导流装置包括虹吸管(36),虹吸管(36)包括短臂(361)和长臂(362),虹吸管(36)呈倒U字形,虹吸管(36)穿过增氧塔(3)每层的出水口(33),虹吸管(36)的短臂(361)伸入增氧塔(3)每层的底部,虹吸管(36)的长臂(362)连接至相邻下一层的缺口(32)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增氧塔(3)每层的出水口(33)设于缺口(32)下方侧壁的底端,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导流管(38)和阀门(37),导流管一端与增氧塔每层的出水口(33)相连,另一端连接至相邻下一层的缺口(32)处,阀门(37)设于导流管(38)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塔(3)每层的出水口(33)设于本层的底部,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导流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塔每层内部还设有穿孔增氧管(39),穿孔增氧管(39)的一端与导流装置相连,穿孔增氧管(39)的管壁上设有若干个孔(39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塔每层设有排泥口(91)和溢流口(92),排泥口(91)设于侧壁的底端,溢流口(92)设于缺口(32)和出水口(33)之间的侧壁上,排泥口(91)上连接有排泥管,排泥管与沉淀池(4)相连,溢流口(92)上连接有溢流管,溢流管连接至相邻下一层的缺口(32)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生化装置还包括射流器(8),射流器(8)设于增氧塔(3)的进水管(21)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生化装置还包括回流管(93)和回流阀门(94),回流管(93)的一端与增氧塔底层的出水口(34)相连,回流管(93)的另一端与调节池(1)相连,回流阀门(94)设于回流管(93)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1)内填充生物填料(11)。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贮泥池(5)、压滤机(6)和人工湿地(7),贮泥池(5)与沉淀池(4)的下部相连,人工湿地与沉淀池(4)的上部相连,压滤机(6)与贮泥池(5)的下部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坚强,未经潘坚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371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采用并列双排同步齿形带传动的转瓶机构
- 下一篇:可长久支撑的液压千斤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