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水生化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13715.2 | 申请日: | 2009-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42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潘坚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坚强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02;C02F1/52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丽霞 |
地址: | 310012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 生化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废水生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关注,各种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应运而生。目前常见的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水泵、生化曝气池、鼓风机和沉淀池,利用鼓风机向生化曝气池中曝气以增加废水中的溶解氧,从而使得废水中附在活性污泥上或生物填料上的好氧微生物得以生长、繁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让废水得到净化。但采用生化曝气池大大增加整个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采用鼓风机大大增加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电能消耗,从而使得废水处理成本大幅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占地面积大、耗电量大、废水处理成本高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占地面积小、耗电量小、使用成本低的废水生化处理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水泵、增氧生化装置和沉淀池,上述各部分之间依次通过水管相连,增氧生化装置包括增氧塔,增氧塔由若干层组成,每层为一上部设有缺口的集水槽,每层设有若干个出水口,出水口上连接有导流装置,导流装置连接至相邻下一层的缺口处,增氧塔的进水管连接至增氧塔顶层的缺口处,沉淀池的进水管连接至增氧塔底层的出水口处,增氧塔每层填充生物填料。这一设计将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从平面向高空发展,大大减少了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废水在增氧塔内从高至低逐层流动,在各层中发生“潮起潮落”现象。“潮起时”废水与生物填料接触,生物填料上的好氧微生物吸附、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落潮时”废水向下一层导流,生物填料露出水面,寄居在生物填料中的好氧微生物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氧得以生长。增氧塔中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2-5小时,这种潮汐增氧生化处理方式使得废水的溶解氧较高,净化废水的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增氧塔每层的出水口设于缺口下方侧壁的上端,所述导流装置包括虹吸管,虹吸管包括短臂和长臂,虹吸管呈倒U字形,虹吸管穿过增氧塔每层的出水口,虹吸管的短臂伸入增氧塔每层的底部,虹吸管的长臂连接至相邻下一层的缺口处。利用虹吸原理实现了废水的自动逐层传递,无需增加其他能耗。
作为优选,增氧塔每层的出水口设于缺口下方侧壁的底端,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导流管和阀门,导流管一端与增氧塔每层的出水口相连,另一端连接至相邻下一层的缺口处,阀门设于导流管上。通过导流管和阀门可以任意控制废水在每层中的停留时间,根据废水的污染程度和不同的净化要求,更方便的控制废水的生化处理时间。
作为优选,所述增氧塔每层的出水口设于本层的底部,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导流阀门。这一设计使得废水在增氧塔中逐层传递更加快捷。
作为优选,所述增氧塔每层内部还设有穿孔增氧管,穿孔增氧管的一端与导流装置相连,穿孔增氧管的管壁上设有若干个孔。废水流经穿孔增氧管时,在水压的作用下,从管壁上的若干个孔射出,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从而大大增加了废水中的溶解氧,更有利于好氧生化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增氧塔每层设有排泥口和溢流口,排泥口设于侧壁的底端,溢流口设于缺口和出水口之间的侧壁上,排泥口上连接有排泥管,排泥管与沉淀池相连,溢流口上连接有溢流管,溢流管连接至相邻下一层的缺口处。排泥管可根据需要排出增氧塔每层中沉积的污泥,溢流管可防止因导流装置意外不畅带来的溢流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增氧生化装置还包括射流器,射流器设于增氧塔的进水管上。射流器是利用水泵提水时的动力,将空气自动吸入水管,吸入的空气在水管内会得到充分的混合、切割,在随同废水排到增氧塔时会以细小气泡形式存在,使废水中溶解氧大幅度提高,从而加速废水的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增氧生化装置还包括回流管和回流阀门,回流管的一端与增氧塔底层的出水口相连,回流管的另一端与调节池相连,回流阀门设于回流管上。根据废水的污染程度和不同的净化要求,可以开启回流阀门,使增氧塔的出水通过回流管流入调节池,再次进行生化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池内填充生物填料。可调节水质,将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条件,一般该池有效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12小时至24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坚强,未经潘坚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37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采用并列双排同步齿形带传动的转瓶机构
- 下一篇:可长久支撑的液压千斤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