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薄框架三极管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32923.7 | 申请日: | 2009-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84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14 |
发明(设计)人: | 辛杰;王明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晶导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2 | 分类号: | H01L29/72;H01L23/495;H01L23/13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何平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框架 三极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极管。
背景技术
三极管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寿命长、可靠性高,已广泛用于广播、电视、通信、雷达、计算机、自控装置、电子仪器、家用电器等领域,起放大、振荡、开关等作用。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三极管的封装技术同样快速向前发展。为了减小成本,工艺方面进行着不断革新,如半导体芯片特征尺寸的缩小,引入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器件结构。
通常,三极管的框架由金属材料制成,起着导电及散热的作用。框架在三极管的成本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在某些导电及散热性能要求较高的三极管中,框架由纯铜材料制成,并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例如1.30mm),从而使得三极管的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三极管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的三极管。
一种三极管,包括框架及焊接在框架上的芯片,所述框架的引脚厚度为0.35-1.20mm,框架的本体厚度为0.35-1.20mm。
优选的,所述框架的引脚厚度为0.50-0.90mm,框架的本体厚度为0.50-0.90mm。
优选的,所述框架的引脚厚度为0.51mm,框架的本体厚度为0.51mm。
优选的,所述框架为铜框架。
优选的,所述三极管采用TO-220封装。
上述三极管框架的引脚厚度为0.35-1.20mm,框架的本体厚度为0.35-1.20mm,该三极管框架的本体厚度小于传统三极管框架的本体厚度(一般为1.27mm-1.30mm),从而可以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三极管框架的示意图。
图2是传统三极管框架的厚度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三极管框架的厚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封装完成后的三极管主要包括芯片、框架、连接芯片与框架的键合丝、保护芯片与键合丝的塑封外壳等。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三极管的生产和使用性能要求,在不对其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框架厚度,实现节约材料以降低物料成本,同时降低了产品的重量,使单个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
图1是三极管框架的示意图。三极管的框架100包括本体110、引脚120、中筋130、底筋140及顶筋150。引脚120包括发射极引脚122、集电极引脚124与基极引脚126。其中,集电极引脚124直接与本体110相连,发射极引脚122与基极引脚126分别位于集电极引脚124的两侧。中筋130在靠近本体110的一端连接发射极引脚122、集电极引脚124与基极引脚126;底筋140在另一端连接发射极引脚122、集电极引脚124与基极引脚126,底筋140可以将多个三极管的框架100连接在一起;顶筋150可以将多个三极管的本体110连接在一起。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图2是传统三极管框架的厚度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三极管框架100的厚度示意图。传统三极管框架的本体厚度是1.30mm,引脚厚度是0.5mm;而本实施方式三极管框架100的本体厚度是0.51mm,引脚厚度是0.51mm。由此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三极管框架100的本体厚度较传统的三极管框架的本体厚度减少了约0.8mm。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框架本体110与引脚120的厚度可以不一致。
从理论上来说,框架100的厚度越薄,就越能节约材料。然而,框架变薄会影响框架的导电和散热性能,更重要的是,框架变薄会给实际的生产过程带来很多困难,例如加工过程中容易变形引起虚焊等,因此,框架不能无限制的变薄。经过多次实验表明,三极管框架100的本体110的厚度控制在0.35-1.20mm,引脚120的厚度控制在0.35-1.20mm较为合适。
三极管框架本体110的厚度变薄后,继续采用传统的工艺条件进行加工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对生产工艺做一些改变。
与传统工艺相比,压模头距离框架的距离明显变大,在点过焊料后,压模头可能因为与框架距离过大而无法将焊料压开压匀,而在邦头粘片时,会因框架变薄而无法正确放置芯片,导致粘片过程中使芯片背面产生焊料的局部不均,或形成焊料空洞。这会对三极管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改变设备参数的设置即可解决如上一些问题。降低压模头的高度可使压模头对焊料均匀挤压,使焊料图形良好。降低粘片时邦头的高度即可使邦头正确放置芯片,避免粘偏和焊料空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晶导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晶导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29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机机壳结构
- 下一篇:用于快速测定挥发性有机物的二合一测试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