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引线框架和封装件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52421.0 | 申请日: | 200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184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5 | 分类号: | H01L23/495;H01L23/482;H01L23/49;H01L23/31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明星;杨 静 |
地址: | 韩国京畿***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线 框架 封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线框架和一种包括所述引线框架的封装件。
背景技术
为了保护多功能半导体芯片及其电连接不受损坏,开发了利用包封材料(例如,环氧树脂等的塑料材料、陶瓷材料、等等)包封半导体芯片的封装技术。例如,球栅阵列封装件(BGA)、方形扁平无引脚(QFN)封装件、方形扁平封装件(QFP)等被用于各种电子装置中。
图1是示出传统的封装件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传统的封装件100通常包括引线框架110、导线120、芯片(例如,多功能半导体芯片)130、包封层140。
引线框架110包括芯片座111、内部连接端113、外部连接端115。芯片座111具有第一表面111a和与第一表面111a相对的第二表面111b。内部连接端113和外部连接端115组成引线框架110的引脚。
芯片130通过粘结层固定在芯片座111的第一表面111a上。芯片130具有输入输出端口131。
导线120将芯片130的输入输出端131电连接到引线框架110的内部连接端113。
包封层140包封第一表面111a、固定在第一表面111a上的芯片130、导线140、内部连接端113。包封层140将外部连接端115暴露于外部,从而传统的封装件100通过外部连接端115电连接到外部电路。包封层140将第二表面111b暴露于外部,从而传统的封装件100通过第二表面111b进行散热。
在传统的封装件100的制造过程中,当利用包封材料进行包封时,将具有芯片130和引线120的引线框架110放置在模具中,使得第二表面111b与模具紧密接触,从而防止随后注入的包封材料覆盖第二表面111b。
图2是示出图1的封装件100的仰视图。
如图2所示,由于第二表面111b和模具之间的接触不均匀,所以注入的封装材料会由毛细现象而渗入到第二表面111b和模具之间,从而在制造出的封装件100的第二表面上产生毛刺(flash)141。毛刺141会使得封装件100通过第二表面111b的散热劣化,并且不利于随后的在第二表面111b上进行的诸如标签印刷等的工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引线框架和一种包括所述引线框架的封装件。通过形成在引线框架中的槽来容纳渗入的包封材料,使得封装件200的散热最大化,并有利于随后的诸如标签印刷的工艺。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座,包括第一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槽,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固定芯片,所述第二表面暴露于外部,所述槽环绕形成在所述第二表面的外围;多个引脚,该多个引脚中的每个引脚包括外部连接端和内部连接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封装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引线框架,该引线框架包括芯片座和多个引脚,所述芯片座包括第一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槽,所述第二表面暴露于外部,所述槽环绕形成在所述第二表面的外围,所述多个引脚中的每个引脚包括外部连接端和内部连接端;芯片,以被固定在所述第一表面上,该芯片包括输入输出端;导线,以用于将所述输入输出端电连接到所述内部连接端;包封层,以用于包封所述第一表面、固定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芯片、所述导线、所述内部连接端,并将所述外部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表面暴露于外部。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并更易于理解,附图中:
图1是示出传统的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传统的封装件的仰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引线框架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4的封装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且不应该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并完整的,并将使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为了清楚起见,在附图中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始终表示相同的元件。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引线框架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24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