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弹丸模具的脱模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69708.4 | 申请日: | 200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37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黄亭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3/50 | 分类号: | B29C43/50;B29C4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丸 模具 脱模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丸模具的脱模机构,具体涉及在制造弹丸的模具机台中协助弹丸脱模的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制造BB弹的方式为利用模具制造,可参阅中国台湾专利证书第M307517号的“球心成型模改良结构”,于该先前案件中揭示的模具主要由第一模具(该前案的标号1)、第二模具(该前案的标号2)以及第三模具(该前案的标号3)所构成。该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设有相对的上模槽、下模槽,通过该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的相对压合以及加热使得被加工材料在该上、下模槽之间成型(可参见该前案的第四图)。但成形后的球心必须与模具分离,因此该第二模具设有贯穿孔让该第三模具的顶柱延伸至该下模槽,并于球心成型后将其顶出该下模槽而脱离第一、第二模具(可参见该前案的第六图)。另外需说明的是,用于制造球体的已知模具常包含多组上、下模搭配必要的供料机构以提供加工材料,而该模具在运作过程中是让多组上模与下模不断的随着每一制造步骤而位移,形成一个不断循环运作的生产线。在模具循环运作过程中,上模、下模内的球心成型后,该球心仍附着于该第三模具的顶柱上,因此已知技术中仍利用一固定的横向拨杆阻挡于模具运转的路径上,从而将球心拨离开顶柱。然而在完全将球心脱离模具(包含上述的拨杆)时,最后拨离的动作很容易破坏球心的表面的真圆,且拨杆拨离球心后可能让球心乱飞,不便于集中。虽拨离时所产生的损坏幅度不大,对其他的球状物体可能并不会产生影响,但此种表面损伤相对于BB弹的尺寸与重量而言,已经算是明显的损伤了,在BB弹飞行时稍大的表面瑕疵都会造成明显的弹道偏移。
因此,上述的已知模具若使用拨杆对刚成型的BB弹直接施力拨离的话,恐怕直接损坏BB弹的表面,因此要提高BB弹的质量以及生产良率,除了生产的模具以外亦需一并改良BB弹脱模的拨离方式,以免在脱模时对表面造成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球状物的模具的脱模机构,特别是用于制造BB弹的模具,该脱模机构需在球状物成品脱模时减少对球状物(特别是BB弹)表面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弹丸模具的脱模机构,该脱模机构装设于制造弹丸的模具机台,而其中该模具机台包括至少一组相对压塑球胚形成弹丸的压模件、至少具有第一内缘与第二内缘的导引部、以及装设于该导引部而外露于第二内缘表面的弹性推顶部。其中该压模件具有压塑球胚的压塑端以及导引端,一活动杆贯穿该压模件且可活动的外露于压塑端与导引端。而导引部的第一内缘与第二内缘之间形成导引端移动的轨道,在模具机台驱动该压模件运作且随着生产线移动时,导引部导引压模件进入该轨道,导引端进入轨道而压制弹性推顶部储蓄弹力,并在活动杆通过弹性推顶部时释放弹力而推动该活动杆,令弹丸受活动杆推动而离开压模件。
藉由上述的机构可让在压模件压塑端成型的弹丸受到推顶部释放弹力的撞击力而大致上脱离该压模件,如此可让横向拨杆轻易地将弹丸推离,而避免横向拨杆施加过大的力道伤害弹丸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至少具有脱模时减少对弹丸表面损伤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下压模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导引部的外观示意图。
图3为下压模件进入轨道的示意图。
图4-1为脱模动作示意图(一)。
图4-2为脱模动作示意图(二)。
图4-3为脱模动作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97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载客车辆车内投影观看装置
- 下一篇:组合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