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真空碰撞法回收微粒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75795.4 | 申请日: | 2009-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23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同兴;李井怀;张燕;赵永刚;常志远;李少伟;王凡;李力力;沈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1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碰撞 回收 微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监测中的微粒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真空碰撞法回收微粒的装置。
背景技术
1993年IAEA提出了一项“93+2”计划。“93+2”计划主要在两点上强化了核保障体系,其中之一是环境取样(包括擦拭样品)和环境监测。微粒分析是环境监测中高灵敏度分析技术,已成为核保障环境监测中的常规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带有敏感核素的微粒或亚微米级微粒,能形成气溶胶在大气中长时间悬浮,因而可以扩散到较远的环境中。收集这些微粒,对其中的特定核素进行分析测量,对于加强核保障体系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一般采用擦拭布对核设施周围及内部进行擦拭取样,通过二次离子质谱(SIMS)分析擦拭样品上单个铀微粒来获得信息。
SIMS对微粒的同位素比的测量技术已经成熟,对擦拭布上微粒的转移和回收成为准确分析铀同位素比的关键步骤。现阶段采用的是超声波振荡方法回收微粒,先把擦拭布上的微粒超声振荡到庚烷中,再把含有微粒的庚烷悬浮液滴到碳片上,300℃巩固蒸干用于SIMS分析。但该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回收率较低(约为25%);二是回收的分散性差,多个微粒易聚集一起,不利于单个微粒的分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回收率高、回收微粒分散性好、机动灵活、操作简单、易清洗的真空碰撞法回收微粒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真空碰撞法回收微粒的装置,包括真空泵、转子流量计、真空表、微粒回收室,微粒回收室、真空表、转子流量计、真空泵之间通过软管依次连接,所述的微粒回收室的结构为圆筒两端分别与载体平台、上盖连接,载体安装在载体平台内部,通过加固盖将载体固定,载体平台为锥形,下部设置进气口,周向均匀的开有气体通道,通过气体通道与圆筒内部相通。
所述的载体平台下部的进气口底部接触擦拭布的部分为水平表面。所述的气体通道在载体平台周向均匀设置三个气体通道。载体为碳片或硅片。载体上覆盖一层导电胶。所述的圆筒与载体平台通过螺纹连接,中间设有密封垫圈。所述的圆筒与上盖通过螺纹连接,中间设有密封垫圈。圆筒材料为有机玻璃,上盖为聚四氟乙烯材质。载体平台为聚四氟乙烯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真空泵、微粒回收室、真空表、转子流量计的组合,微粒回收室通过载体、载体平台、加固盖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该装置经济使用,易清洗,模具设计和加工简单,适合批量生产和重复使用;在载体平台周向均匀设置气体通道,通过该气体通道极大的提高了微粒的分散性和回收率,通过在载体上覆盖一层导电胶,又进一步的提高了微粒的回收率。
附图说明
图1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微粒回收室的结构剖视图
图3载体的示意图
微粒介质1、微粒回收室2、真空表3、转子流量计4、导电胶5、真空泵6、载体平台7、载体8、加固盖9、圆筒10、上盖11、橡胶垫圈12、气体通道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由真空泵6、转子流量计4、真空表3、微粒回收室2组成,微粒回收室2通过橡胶软管与真空表3连接,真空表3通过橡胶软管与转子流量计4连接,转子流量计4通过橡胶软管与真空泵6连接。该装置可以将微粒介质1(擦拭布等)上的微粒吸起,进入微粒回收室2中,粘于载体8的导电胶5上。
微粒回收室2的结构剖视图如图2所示,微粒回收室2主要由载体平台7、载体8、加固盖9、圆筒10、上盖11组成,载体平台7与圆筒10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具有密封效果的橡胶垫圈12进行密封。上盖11与圆筒10也通过螺纹连接,通过具有密封效果的橡胶垫圈12密封。上盖11的出气口通过橡胶软管与真空表3连接。载体平台7为锥形,下部设置进气口。载体8安装在载体平台7内部,加固盖9压在载体8上面,加固盖9与载体平台7螺纹连接,进而将载体8固定。载体8固定后,在载体8的边缘下方的位置,载体平台7上均匀设置有气体通道13,使载体平台7内部与圆筒10的内部相通。本实施例优选采用三个气体通道13,即载体平台7在周向每120°设有一个气体通道13。载体平台7为聚四氟乙烯材质,其内部根据需要可以设计成放置、固定不同形状载体8的结构。载体8可以采用不同形状的碳片或硅片。为了更好的提高微粒的回收率,本实用新型在载体8上覆盖一层导电胶5,如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57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