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8695.3 | 申请日: | 200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27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谢国祥;向友生;陈卫兵;严明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新中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12 | 分类号: | B29C47/12;B29C47/86;B29C49/42;B29L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120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层 共挤内冷模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膜泡内冷吹塑薄膜生产线上的一个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三层共挤内冷模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层共挤模头大多为同心圆式结构,不带内冷装置,即使有内冷装置,其分布的内冷通道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①、通道直径小,冷热风流量小;通道数量少,冷热风不均匀,易导致膜泡内冷却效果差。②、在每层流道的参数设置及流道设计上螺旋多为单导程设计,不尽合理,致使薄膜厚度偏差大,直接影响薄膜制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它解决了三层共挤内冷模头的厚薄均匀度问题。在进出风道上合理布置,在三层熔体流道设计上更新现布置设计,保证熔体的均匀和内冷风流的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它包括位于底端的风室、固定在风室上的进料口、风环,其特征在于:在进料口上方有均匀间隔分布的进风管和出风管,进风管通过双环型的内滤风环上的通风孔进入膜泡内,出风管经模头中心的主风管与外滤风环相通,位于风环下方的熔体流道采用三层流道的内收缩式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管和出风管均有四支,并在圆周上均匀排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三层熔体流道包括外层熔体流道、中层熔体流道和内层熔体流道,所述的外层熔体流道、中层熔体流道和内层熔体流道均采用双导程螺旋结构,第一导程距离大于第二导程距离,且螺旋升角由大变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管与模头中心的主风管呈现大于120°的角度相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管与模头中心的主风管呈现大于120°的角度相通,并与出风管均匀间隔排列。
本实用新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采用螺旋槽双导程、流道内偏增压型式能明显提高,熔体的周围分布均匀性从而提高厚薄均匀性,从而提高薄膜厚薄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三层共挤内冷模头螺旋流道双导程展开示意图。
图中1.出风管,2.进风管,3.通风孔,4.内滤风环,5.外滤风环,6.中层熔体流道,7.外层熔体流道,8.主风管,9.风环,10.内层熔体流道,11.风室,12.进料口,L1.第一导程距离,L2.第二导程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阅附图可知:本实用新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它包括位于底端的风室11、固定在风室11上的进料口12、风环9,其特征在于:在进料口12上方有均匀间隔分布的进风管2和出风管1,进风管2通过双环型的内滤风环4上的通风孔3进入膜泡内,出风管1经模头中心的主风管8与外滤风环5相通,位于风环9下方的熔体流道采用三层流道的内收缩式结构。进风管2和出风管1均有四支,并在圆周上均匀排列。三层熔体流道包括外层熔体流道7、中层熔体流道6和内层熔体流道10,所述的外层熔体流道7、中层熔体流道6和内层熔体流道10均采用双导程螺旋结构,第一导程距离大于第二导程距离,且螺旋升角由大变小。出风管1与模头中心的主风管8呈现大于120°的角度相通。进风管2与模头中心的主风管8呈现大于120°的角度相通,并与出风管1均匀间隔排列(如图1、图2所示)。
出风管1有四只,在圆周上均匀排列,与模头中心的主风管8呈现大于120°的角度相通,向外排风,风阻小,四只进风管2以相同角度均匀在圆周上,并与出风管1间隔排列,向内排风,经过多孔的内滤风环4和外滤风环5得到沿圆周方向均匀的内冷却风,在膜泡进行内冷却。外层熔体流道7、中层熔体流道6、内层熔体流道10均匀内收缩,增加熔体压力,使熔体沿圆周方向流速分布更均匀(如图1所示)。
在螺旋槽的设计上,采用双导程螺旋结构。第一导程距离为L1,第二导程距离为L2,L2的取值较L1小,此处螺旋升角由大变小减少螺槽底部流程最长,温度最高的部分熔体的轴向流速,增加熔体圆周方向流动趋势和流速,进一步增强了熔体沿圆周方向分布的温度流速的均匀性,在熔体向前流动过程中,其轴向流速更均匀,对薄膜厚度的控制更有利,从而提高薄膜厚薄度(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新中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新中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86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