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轮毂与制动鼓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77550.2 | 申请日: | 200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73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兆峰;仲伟坤;刘保红;刘超;吴焕毅;于洪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27/02 | 分类号: | B60B27/02;B60T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陈小莲;王凤桐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毂 制动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毂与制动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后桥轮毂与制动鼓的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该连接结构包括轮毂1、制动鼓2、紧固件3和轮辋8,所述轮毂1具有第一筒形主体4和从第一筒形主体4的外周面向外延伸的凸缘5,所述第一筒形主体4具有位于所述凸缘5内侧的第一部分10和位于所述凸缘5外侧的第二部分11,所述轮毂1可以通过位于所述凸缘5内侧的第一圆锥滚子轴承12和位于所述凸缘5外侧的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3套装在半轴套管14上,所述制动鼓2具有第二筒形主体6和从第二筒形主体6的一端向内延伸而成的环形板7,所述轮毂1的第一筒形主体4的第一部分10及所述凸缘5均插入制动鼓2中,所述轮辋8位于所述环形板7的外侧与所述环形板7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紧固件3固定连接所述凸缘5、所述环形板7和所述轮辋8。该连接结构导致轮辋8与制动鼓2直接接触,在制动时,由于轮胎螺栓扭矩较大,所以轮辋8容易对制动鼓2造成挤压,使制动鼓2发生变形,从而造成制动不稳、发抖及偏刹等隐患。此外,由于轮毂1的凸缘5位于所述制动鼓2的内部,所以轮毂1整体散热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毂与制动鼓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能够提高汽车的制动性能,并且能够改善轮毂的整体散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毂与制动鼓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轮毂和制动鼓,所述轮毂具有第一筒形主体和从所述第一筒形主体的外周面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第一筒形主体具有位于所述凸缘内侧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凸缘外侧的第二部分,所述制动鼓具有第二筒形主体和从所述第二筒形主体的一端向内延伸而成的环形板,所述轮毂的第一筒形主体的第一部分插入所述制动鼓中,所述轮毂的凸缘与所述制动鼓的环形板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凸缘位于所述环形板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毂与制动鼓的连接结构使得轮毂的凸缘位于制动鼓的外部,即位于制动鼓与轮辋之间,从而避免了轮辋与制动鼓的直接接触,因而避免了制动时轮辋对制动鼓的挤压,防止制动鼓发生变形,进而防止了制动不稳、发抖及偏刹等隐患的发生,提高了汽车的制动性能。此外,由于轮毂的凸缘位于所述制动鼓的外部,所以可以改善轮毂的整体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轮毂与制动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毂与制动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方便描述,将图1和图2中的左侧定义为外侧(即安装车轮的一侧),右侧定义为内侧(即安装制动器的一侧)。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毂与制动鼓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轮毂1和制动鼓2,所述轮毂1具有第一筒形主体4和从所述第一筒形主体4的外周面向外延伸的凸缘5,所述第一筒形主体4具有位于所述凸缘5内侧的第一部分10和位于所述凸缘5外侧的第二部分11,所述制动鼓2具有第二筒形主体6和从所述第二筒形主体6的一端向内延伸而成的环形板7,所述轮毂1的第一筒形主体4的第一部分10插入所述制动鼓2中,所述轮毂1的凸缘5与所述制动鼓2的环形板7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凸缘5位于所述环形板7的外侧。
所述轮毂1的凸缘5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各种方式与所述制动鼓2的环形板7固定连接,如焊接或者通过螺栓、螺母等紧固件与所述制动鼓2的环形板7固定连接。为了方便拆装,优选地,所述轮毂1的凸缘5通过紧固件3与所述制动鼓2的环形板7固定连接。所述紧固件3可以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紧固件3的个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4-10个。
通常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毂与制动鼓的连接结构还包括轮辋8,该轮辋8位于所述凸缘5的外侧,所述紧固件3将所述凸缘5、所述环形板7和所述轮辋8固定连接在一起。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毂与制动鼓的连接结构使得凸缘5位于制动鼓2的外部,所以可能会导致第一筒形主体4的位于所述制动鼓2内部的部分变得薄弱。为了加强第一筒形主体4的位于制动鼓2内部的部分,优选地,所述轮毂1的第一筒形主体4的第一部分10的外周面设置有加强筋9。所述加强筋9可以通过本领域公知的各种方式设置在所述轮毂1的第一筒形主体4的第一部分10的外周面上,如所述加强筋9可以焊接在所述第一筒形主体4的第一部分10的外周面上,也可以焊接在所述第一筒形主体4的第一部分10的外周面与所述凸缘5的内表面上。为了起到足够的加强作用,优选地,所述加强筋9为多个,且该多个加强筋9沿着所述轮毂1的第一筒形主体4的第一部分10的外周面等间距布置,更优选地,所述加强筋9为4-12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775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