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含非荷电性亲水性嵌段以及侧链的一部分引入了疏水性基团的阳离子性聚氨基酸嵌段的共聚物、及其使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80108470.7 申请日: 2009-03-06
公开(公告)号: CN101970541A 公开(公告)日: 2011-02-09
发明(设计)人: 片冈一则;西山伸宏;石井笃史;加藤泰己;宫田完二郎;H·金;武元宏泰 申请(专利权)人: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
主分类号: C08G81/00 分类号: C08G81/00;C08L87/00;C08L89/00
代理公司: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庞立志;李炳爱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包含 非荷电性 亲水性 以及 一部分 引入 疏水 基团 阳离子 氨基酸 共聚物 及其 使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嵌段共聚物,以及由该共聚物和核酸分子形成的复合体,尤其涉及胶束型粒子,所述嵌段共聚物包含亲水性聚合物链嵌段以及侧链的一部分引入了疏水性基团的阳离子性聚氨基酸链嵌段。

背景技术

以小干扰RNA(siRNA)、反义寡聚核苷酸为代表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核酸医药品,被期待用作针对癌症、病毒性疾病等的新一代治疗药。但是,这些核酸本质上在生物体内不稳定,并且生物利用率低,因此目前其应用受到限制。为了将核酸医药品应用于更广泛疾病的治疗,需要能够全身给药的有效且安全的核酸传递系统(参照下述非专利文献1和2)。已知病毒载体可高效地将核酸传递至靶部位,但因免疫原性、致癌性等而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参照下述非专利文献3和4)。因此,由阳离子性聚合物、阳离子性脂质构成的非病毒载体逐渐受到关注(参照下述非专利文献5和6)。

阳离子性聚合物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核酸形成复合体,但正因此而在能够有效传递至靶的粒径的控制和在血液中的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提出了在阳离子性聚合物上结合聚乙二醇(PEG)等生物体亲和性高的水溶性高分子的方法(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非专利文献7及8)。这些复合体形成具有含PEG的亲水性壳体与结合有核酸的芯体的芯-壳型粒子,因而能够控制粒径,但有报告说这种复合体在用于静脉给药时,会迅速从血液中消除(参照下述非专利文献9和10),因而期待更加稳定的复合体。

概括来说,专利文献1记载了例如将包含亲水性片段和荷电性片段的嵌段共聚物作为荷电分子即DNA的靶传递用载体,但由该共聚物所形成的核酸复合体有时存在如上所述的血液中的稳定性问题。专利文献2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具体而言,为了使水性溶剂中的由该嵌段共聚物的多个分子所形成的高分子胶束稳定等,而在该嵌段共聚物的荷电片段中引入巯基,以使该聚合物分子间形成二硫键。并且,专利文献3中提供了例如通过聚-L-赖氨酸的侧链的ε-氨基,而引入作为亲水基的PEG链与作为疏水性基团的棕榈酰基而得的接枝聚合物。

另一方面,提出了将作为侧链的疏水性基团即胆固醇,接枝在一端引入了PEG链的阳离子性聚合物(例如,PEG化的聚(N-甲基二乙烷胺癸二酸酯、N-methyl diethanamine sebacate))上,以使聚合物胶束稳定的方法(参照下述非专利文献11)。该文献中虽未报道对血中滞留性的评价,但认为粒子会因疏水性基团的引入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但是,配制该聚合物需要采用非常严格的条件(120℃、24小时),并且发生聚合物的分解,因此认为难以稳定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以及PEG和胆固醇的引入率。此外,该方法中,必须在pH值为4.6的酸性条件下配制与核酸的复合体,而DNA在这样的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参照下述非专利文献12)。从这些方面出发,在使用该聚合物时可能会产生制剂方面的问题。此外,该文献所使用的PEG的分子量最大为2000,并且聚合物中的PEG含量为1.8~8.2%。认为在该条件下,亲水性壳体的形成不充分,与DNA的复合体的粒径为200nm以上,较大,并且粒子的ζ电位(zeta potential)反映了芯体的性质,显示为负值或者正值。该性质成为实现高血中滞留性的障碍(参照下述非专利文献6以及13~17,其也包含与该技术领域相关的其它信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885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465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WO 99/61512

非专利文献1:C.D.Novina,et al.,Nature,2004,430,161-164.

非专利文献2:W.Pun,et al.,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2006,98,14-35.

非专利文献3:R.G.Crystal,et al.,Science,1995,270,404-410.

非专利文献4:S.K.Tripathy,et al.,Nature Medicine,19962,545-550.

非专利文献5:A.de Fougerolles,et al.,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2007,6,443-453.

非专利文献6:S.Akhtar,et al.,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07,117,3623-363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未经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84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