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将放大的音频信号传给用户的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11493.3 | 申请日: | 200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19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23 |
发明(设计)人: | M·K·约翰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声音之耳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 |
地址: | 丹麦斯*** | 国省代码: | 丹麦;DK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放大 音频 信号 传给 用户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放大的音频信号传给用户的系统。
背景技术
听力受损人员可能希望使用助听器或其它使音频信号放大的装置。对于助听器用户,背景噪声可能是令人困惑的事,因为背景噪声可降低助听器用户识别声音的能力。然而,如果改善信噪比,借助于助听装置,即使在存在背景噪声的情况下声音识别也是可能的。如果语音直接从讲话人的嘴唇传给听力受损人员的耳朵,则背景噪声的干扰最小[Kim and Barrs;Hearing aids:A review of what’s new,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2006),134,1043-1050]。感应环、FM传输系统、直接听觉输入或蓝牙技术均可实现声音从讲话人直接传给助听器用户。
感应环可用在由墙壁处的导线环绕的礼堂中。讲师的话音从传声器传到感应环导线。听力受损人员可佩戴环形接收器,该接收器感测磁场并将其转换为驱动一对头戴受话器的电信号从而将听觉信号直接再现到前述人员的耳朵。助听器内的拾音线圈拾音器使用同样的技术检测来自房间环形导线的磁场。同样,基于线圈的电话接收器或其它较小的基于线圈的扬声器在小范围感应连接到助听器。在任何情形下,声音直接传到助听器,不是通过空气声传输而由助听器传声器捕获。通常,具有基于线圈的扬声器的任何电话借助于拾音线圈可兼容助听器,然而,针对听力受损人员增强的大多数电话在接收器处装备有额外的感应线圈以提供更强的磁场。无绳电话可兼容助听器,但其大部分仍然未如此。移动电话不产生拾音线圈使用所需要的磁场,但存在可插入移动电话的适配器以使其兼容助听器。
对于FM系统,讲师佩戴发射器以通过射频传输将信号发送给听力受损人员佩戴的接收器。FM接收器可通过保护罩附着到助听器上,通常附着在助听器底部上,或者可与助听器本身一体。音频信号也可通过导线直接钩入助听器,称为直接音频输入。
US 3742359描述了一种由耳背人员佩戴的装置,其中具有天线的无线电接收器包围该人员的腰部以拾取射频信号,前述接收器包围在具有室的壳中,具有输入感应线圈的袖珍型助听器可插入在室中。从讲师佩戴的发射器单元传输的无线电信号由无线电接收器接收并转换为传给输出感应线圈的声频输出信号。当助听器在前述室中时,耳背人员被使得可听见其助听器上的声频输出信号。
US 4004229描述了一种具有适合安放在耳腔中的按钮、用于将按钮附着到耳朵上的钩、及包围在按钮中的AM无线电接收器的装置。无线电接收器包括调谐成截取AM频带中的无线电信号的天线,该天线具有缠绕在绝缘芯上的线圈和与线圈连接的电容器,用于从天线截取的无线电信号产生音频信号的装置,及为无线电接收器提供功率的电池。
EP 0789474描述了一种用于移动通信装置的免提装置,包括用于所发射音频信号的第一连接和用于所接收音频信号的第二连接。该装置还包括感应环、传声器和用于将感应环连接到第一连接及用于将传声器连接到第二连接的装置的组合;及位于用户耳朵中的耳机装置,其至少包括耳机和连接到耳机以接收信号的感应装置。耳机装置可以是装备有拾音线圈的助听器。
US 2006/0039577描述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具有第一天线的助听装置及远程无线装置,包括适于连接到第二天线以传导与第一天线的感应通信的第一无线电路;适于射频通信的第二无线电路;与第一无线电路和第二无线电路通信的控制器;与控制器通信的传声器;及向通信装置提供功率的电源。
然而,改善放大的音频信号向听力受损人员的传输仍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将放大的音频信号传给用户的系统,该系统包括接收器单元、发射器单元和基本单元,其中
-接收器单元适于从发射器单元和基本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及从一个或多个外部装置无线接收音频信号,其中接收器单元适合由用户佩戴;
-发射器单元适于向接收器单元无线发射音频信号;及
-基本单元适于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装置通信并适于与接收器单元无线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声音之耳公司,未经声音之耳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114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