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立柱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7698.0 | 申请日: | 200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9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森健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5/0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立柱 结构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车辆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柱,所述立柱包括第一弱部和第二弱部,其中所述第二弱部位于所述第一弱部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所述立柱具有在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之间从所述立柱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凸出的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弱部的强度低于所述第二弱部的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弱部位于作用部分的下面,假定外部作用力从外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在所述作用部分处作用于所述立柱上;并且
所述第二弱部位于所述作用部分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
所述立柱包括外部壳体和布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中的加强部件;并且
通过所述加强部件中的弱化部分分别实现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通过在所述加强部件中形成的凹部实现所述加强部件中的所述弱化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通过所述凹部的尺寸、所述凹部的数量和形成所述凹部的所述加强部件的厚度中的至少任一种实现在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之间的强度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通过在所述加强部件中形成的凹部或者线束装配孔中的至少一种实现所述加强部件中的每一个所述弱化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5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附接门的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的部分;
所述第一铰链附接在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之间;并且
所述第二铰链附接在所述第二弱部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二弱部和所述第一铰链之间的距离与在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一铰链之间的距离的比率的范围为从1∶1到2∶1。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中的至少一个铰链沿着所述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与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中的至少一个弱部相对应地布置门梁的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中的至少一个弱部包括载荷输入部件,当外部作用力从外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作用于所述车辆上时,所述载荷输入部件便于将载荷输入到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中的至少一个弱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冲击吸收部件附接在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到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所述立柱被构造成使得当外部作用力从外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作用于在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之间的部分上时,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之间的所述部分的位移最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
所述立柱包括外部壳体和布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中的加强部件;并且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未淬火部分和淬火部分,所述未淬火部分形成在相对于附接门的下铰链的部分的上部和下部处,所述淬火部分形成在除了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之外的部分处,其中通过所述未淬火部分实现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
所述立柱包括外部壳体和布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中的加强部件;并且
通过未淬火部分实现所述第一弱部和所述第二弱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车辆的立柱结构,其中所述未淬火部分形成在所述加强部件中以朝向所述外部壳体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769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