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的机动车辆用可调节转向柱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8220.X | 申请日: | 200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9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帕斯卡·蒙特尔;尼古拉斯·基奈特;安东尼·奥莱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ZF转向系统纳卡姆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84 | 分类号: | B62D1/184;B62D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机动车辆 调节 转向 | ||
1.一种机动车辆用可调节转向柱(1),该转向柱包括:
待固定在车辆的底盘上的支承组件(2);
管状体(4),该管状体具有纵向轴线AA并且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承组件(2)中;
调节与锁定装置,该调节与锁定装置能够从调节所述管状体(4)在所述支承组件(2)中的位置的调节状态切换到将所述管状体(4)在所述支承组件(2)中固定在期望调节位置的固定状态;
可塑性变形的能量吸收元件(50),该可塑性变形的能量吸收元件与固定到所述管状体(4)的变形件(40)协作,从而当所述调节与锁定装置处于固定状态时,在所述管状体(4)受到碰撞之后在所述支承组件(2)中缩回时,该可塑性变形的能量吸收元件经历塑性变形;
棘轮机构(5),该棘轮机构用于在所述可塑性变形的元件塑性变形期间将该可塑性变形的元件固定到所述支承组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机构(5)布置为在所述可塑性变形的元件(50)塑性变形期间与该可塑性变形的元件直接协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机构(5)包括布置为彼此协作的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其中一个锁定件被固定到所述支承组件(2),另一个锁定件被固定在所述管状体(4)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机构(5)包括固定到所述可塑性变形的元件并且与可动的爪(6)协作的导板(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爪(6)与所述调节与锁定装置相关联,从而当所述调节与锁定装置从所述调节状态切换到所述固定状态时,所述爪(6)从释放位置切换到与所述导板(7)接触的接触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机构(5)包括弹性装置,以在所述可塑性变形的元件塑性变形期间使所述爪(6)与所述导板(7)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与所述爪(6)由一个单一件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7)包括凹槽(71),这些凹槽渐进地设置在所述导板(7)上并且布置为与所述爪(6)的齿(61)相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与锁定装置包括控制件,以使该调节与锁定装置从所述调节状态切换到所述固定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是手动控制杆(30)。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由马达操作。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与锁定装置包括直接或间接地将所述控制件连接到所述爪(6)的连接轴,该连接轴(8)在所述控制件的作用下以可绕与所述管状体(4)的轴线(AA)垂直的轴线旋转地运动的方式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爪(6)包括被所述连接轴(8)横穿的壳体(62),所述壳体(62)构造为防止所述连接轴(8)相对于所述爪(6)进行任何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爪(6)固定到所述支承组件(2),所述爪在固定到所述连接轴(8)的中间件的作用下执行从所述释放位置切换到在所述导板(7)上的所述接触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4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7)通过剪切销钉固定在所述管状体(4)上。
16.根据权利要求4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塑性变形的元件(50)包括布置在所述导板(7)的延长部中的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与所述导板(7)由一个单一件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4)包括圆形的外周延伸部(40),所述可塑性变形的元件(50)围绕该延伸部至少部分地缠绕,所述延伸部(40)形成所述变形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转向系统纳卡姆公司,未经ZF转向系统纳卡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822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