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的机动车辆用可调节转向柱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8220.X | 申请日: | 200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9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帕斯卡·蒙特尔;尼古拉斯·基奈特;安东尼·奥莱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ZF转向系统纳卡姆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84 | 分类号: | B62D1/184;B62D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机动车辆 调节 转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用可调节转向柱。
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深度可调节(轴向方向)或者深度和高度可调节(轴向和径向调节)的转向柱,该转向柱包括:可滑动地安装在支承组件中的管状体;用于调节管状体在支承组件中的位置并锁定在期望位置的装置;以及在驾驶员撞击到转向柱上之后耗散或吸收在车辆与障碍物正面碰撞期间产生的能量的设备。
背景技术
在转向柱上安装能量吸收设备本身是公知的。通过实例,值得引用专利申请GB2281539。然而,在该文献中描述的设备显示出这样的缺陷,即强制使用构造独特的部件,以便获得实现能量吸收功能与轴向保持功能的装置。
为了试图克服这些缺陷,在国际申请WO96/04162中已经建议将调节转向柱位置的装置与能量吸收机构结合在一起。因此,提出这样一种装置,其能够轴向调节转向柱并且共同耗散由驾驶员碰撞到转向柱上产生的能量。
为此,转向柱包括可滑动地安装到固定支承件中的管状体,该管状体承载用于与第二锁定装置可释放的接合的第一锁定装置。该转向柱还包括凸轮件,该凸轮件用于使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锁定装置相互接合并由此相对于支承件锁定管状体。第二锁定装置连接到能量吸收设备,该能量吸收设备包括绕一轴布置的细长导板,该轴固定到固定支承件,细长导板可绕该轴被拉动。该布置是这样的,在通常使用中,管状体能够通过滑入支承件中进行调节然后被所述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锁定装置锁定在需要的位置。当车辆经受正面碰撞时,施加到转向柱的能量将管状体推到支承件中(管状体缩回),使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锁定装置锁定在一起以围绕轴拉动细长构件以便吸收能量。
然而WO96/04162的转向柱以及相关联的吸收与调节设备表现出许多缺陷。
一个主要的缺陷是用于实施结合有取决于锁定状态是不受碰撞影响的锁定状态还是无碰撞锁定状态而用于调节转向柱及用于能量耗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将锁定装置保持在一起的功能所用的设备所必需的零件的数量。事实上,在不受碰撞影响的锁定状态中,提供有弹簧成形构件以及凸轮件,后者作用在弹簧成形构件上以便保持第二锁定装置接合在第一锁定装置上。然而,当碰撞发生时,由于管状体缩入到支承件中,弹簧成形构件不再与凸轮件相接触。于是,保持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锁定装置接合由作用在弹簧成形构件上的附加装置执行。该附加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承件内的平台。
此外,不同装置的布置要求准确的定位和合适地设计弹簧成形构件的尺寸以便防止在弹簧成形构件与平台之间的可能摩擦。这种摩擦实际上会妨碍能量吸收机构的执行。
同样地,WO96/04162的设备是这样的: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锁定装置、弹簧成形构件以及凸轮件安放于特定位置以使锁定装置与能量吸收机构能执行。
最后,由于由形成能量吸收设备的细长导板围绕而被拉动的轴固定至支承件并且在管状体缩回期间锁定装置由管状体承载,因而在管状体开始缩回时不一定总能确保能量吸收。事实上,这取决于在碰撞期间管状体在支承组件中的位置并且取决于零件相对于彼此的初始定位。
从法国专利申请FR 2881707已公知一种装配到转向柱的即时能量吸收设备,该设备包括与转向柱的支承组件连接的固定中间件、与转向柱的管状体连接的可动中间件以及将固定件连接到可动件的至少一个能量吸收件。更具体地说,能量吸收件一方面锚定到设置在可动中间件上的锚定销上并且另一个方面锚定到设置在固定中间件上的保持销。固定中间件通过棘轮机构固定到支承组件。
由于用于将能够进行能量吸收的构件安装在支承组件与转向柱的管状体之间的必要零件数量,将前述的吸收设备组装到转向柱证明有些困难。这特别需要对形成能量吸收设备的各构件进行不同固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通过提出一种至少可纵向调节并能吸收在管状体的整个缩回行程中产生的能量并且其中零件数量减少的转向柱来消除现有技术中的上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转向系统纳卡姆公司,未经ZF转向系统纳卡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82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