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骨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45595.7 | 申请日: | 2009-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6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森健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2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骨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侧部结构,特别是,涉及车辆在中柱和下边梁的接合部的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位置的侧部,中柱和下边梁被连接起来。作为这种车辆的侧部结构,例如,有图7所示的车辆的侧部结构。图7所示的车辆的侧部结构配备有在车辆的侧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中柱71。另外,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边梁72被连接到中柱71的下端。另外,在中柱71和下边梁72的连接部,在中柱71的下端部覆盖下边梁72的表面。
另外,在这样的车辆的侧部结构中采取措施,使得在车辆上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由碰撞产生的能量经由前门和中柱被分散到整个车身上,减小车室内的变形量。因此,例如,作为中柱的加强构件,存在配备有支柱加强件的支柱加强结构,所述支柱加强件配备有中柱的长度方向上侧的厚板部和比该厚板部的厚度小的下侧的薄板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支柱加强结构中,使厚板部和薄板部的接合部位于中柱的低处。另外,对于支柱加强件,跨越接合部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部构件,使内部构件的下端部位于接合部和下边梁部之间。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2-3476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揭示的支柱加强结构中,中柱71的下端部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因此,当在车辆上发生侧面碰撞、向中柱71输入负荷时,从中柱71传递给下边梁72的负荷会处于下边梁72中的设置中柱71的范围的外侧。因此,不能利用中柱71充分抑制下边梁72压曲时的变形,存在着下边梁的变形量变大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部结构,所述车辆的侧部结构,在由于侧面碰撞等而从中柱向下边梁传递负荷、下边梁压曲时,可以利用中柱有效地抑制下边梁的变形,借此缩小下边梁的变形量。
根据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辆的侧部结构,配备有在车辆的侧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中柱,并且具有连接于中柱的下端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边梁,其中,在中柱的与下边梁接合的接合部,形成分别位于车辆的前后的两条棱线,两条棱线越往下方,则越趋向中柱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并且两条棱线越相互接近。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侧部结构中,分别位于中柱的与下边梁接合的接合部处的车辆的前后的两条棱线,越往下方,则越趋向中柱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并且两条棱线越相互接近。因此,在从中柱向下边梁传递负荷、下边梁压曲时,下边梁的压曲点处于设置了中柱的范围内。从而,在由于侧面碰撞等而从中柱向下边梁传递负荷、下边梁压曲时,可以由中柱有效地抑制下边梁的变形,借此,可以减小下边梁的变形量。
另外,根据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辆的侧部结构,配备有在车辆的侧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中柱,并且具有连接于中柱的下端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边梁,其中,在下边梁的连接了中柱的连接范围内,在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下方位置,形成有成为下边梁压曲时的起点的脆弱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侧部结构中,在下边梁的连接了中柱的连接范围内,在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下方位置,形成有成为下边梁压曲时的起点的脆弱部。因此,在从中柱向下边梁传递负荷、下边梁压曲时,下边梁的压曲点成为脆弱部。由于该脆弱部形成在设置了中柱的范围内,所以,在由于侧面碰撞等从中柱向下边梁传递负荷、下边梁压曲时,可以由中柱有效地抑制下边梁的变形,借此,可以减小下边梁的变形量。
这里,脆弱部可以是形成于下边梁上的波纹状部的形式。
这样,由于脆弱部是形成于下边梁上的波纹状部,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脆弱部。
另外,脆弱部可以是作为比下边梁中的其它部位的厚度薄的薄板而形成的形式。
这样,由于脆弱部是作为比下边梁的其它部位的厚度薄的薄板而形成的,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脆弱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侧部结构,在由于侧面碰撞等从中柱向下边梁传递负荷、下边梁压曲时,可以借助中柱有效地抑制下边梁的变形,借此,可以减小下边梁的变形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2(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部结构中的负荷的流动的透视图,(b)是说明下边梁开始压曲的压曲点的透视图。
图3(a)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车辆的侧部结构中的负荷的流动的透视图,(b)是说明下边梁开始压曲的压曲点的透视图。
图4(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部结构中的下边梁的压曲状态的平面图,(b)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车辆的侧部结构中的下边梁的压曲状态的平面图。
图5是根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部结构的透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55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