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表面贴装器件的阳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2023.1 | 申请日: | 200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5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G.图尔科;D.恰雷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AMP)意大利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57 | 分类号: | H01R12/57;H01R13/02;H01R43/16;H01R4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冉 |
地址: | 意大利***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面 器件 阳电 连接器 及其 组装 方法 | ||
1.一种表面贴装器件的阳电连接器,包括:
塑性材料的主体(2),具有大致为平面的底部下表面(2a),金属板与该下表面结合用于焊接到印刷电路板(B),
多个金属触头(3),该多个金属触头由连接器(1)的主体(2)承载并且具有:
前端部分(3a),用于与阴连接器(5)的触头(5a)配合,所述前端部分(3a)从该连接器的主体(2)的前表面(2c)平行于所述底部下表面(2a)且与所述底部下表面分开地凸起,以及
后端部分(3b),该后端部分从该连接器的主体(2)的后表面(2e),在大致与所述底部下表面(2a)的平面重合的平面中并且沿着彼此平行的方向,凸起,
其特征在于,金属触头(3)的所述前端部分(3a)沿着周向等角度地分开并且取向成以使所述触头的前端部分的每个距离底部下表面(2a)的距离不同以及以使在所述底部下表面(2a)的平面上触头(3)的所述前端部分的理论上的凸起大致彼此等距地分开,由此所述金属触头的后端部分(3b)还可彼此等距地分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金属触头(3)由平行且等间距地布置在正交于所述底部下表面(2a)的平面中的弯曲的金属板元件构成,每个元件包括将前端部分(3a)连接到后端部分(3b)的中间连接部分(3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金属触头(3)由金属板的平面的且延长的带条构成以及在于每个触头(3)的前端部分(3a)具有为圆柱销形式的结构,该圆柱销形式的结构通过横向弯曲并形成所述带条的前端部分来获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的主体(2)包括一壁(7),该壁的相对表面限定了所述前表面(2c)和所述后表面(2e),所述壁具有多个通孔(6)用于接合所述金属触头(3),以使每个触头(3)具有其销状的前端部分(3a),该前端部分抵靠所述壁的止动表面(6a)并且通过各个通孔进一步延伸到所述中间部分(3c)中直到其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后表面(2e)上出来,在此所述金属触头的主体弯向所述连接器主体的下表面(2a),然后在所述下表面的平面中,以便限定所述触头的所述后端部分(3b)。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触头(3)的前端部分(3a)从形成在连接器(1)的主体(2)的前部处的插孔(2d)的底部表面(2c)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触头(3)的销状的前端部分(3a)通过摩擦以干涉配合的方式保持在各个底座内,抵靠所述止动表面(6a)。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触头(3)的数量为四个并且从前部看时,处于其对角线相对于竖直或水平方形倾斜一大致与1/3的反正切相对应的角度(A)的理论上为方形的角落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A)是18.45度。
9.一种用于组装表面贴装器件的阳电连接器的方法,包括:
提供塑料材料(2)的主体,该塑料材料的主体具有大致平面的底部下表面(2a),并且将金属板(4)连接到所述底部下表面(2a),用于焊接到印刷电路板(B),其中连接器(2)的所述主体包括壁(7),该壁的相对表面限定了所述连接器的前表面(2c)和后表面(2e),所述连接器的壁形成有多个通孔(6),
提供最初为金属板的平面的且笔直的带条形式的多个金属触头(3),
横向弯曲和成形所述带条的前端部分(3a)以便使它们产生圆柱销的配置,
将触头(3)的后端部分(3b)用作引导端部,从前表面(2c)的侧部开始,通过所述通孔(6)的各个通孔将每个所述触头插入到连接器(1)的主体(2)中,直到前端部分(3a)抵靠各个止动表面(6a),使后端部分(3c,3b)通过所述通孔(6)从所述连接器的主体(2)的后表面(2e)凸起,
所述触头(3)的从所述连接器的后表面(2e)凸起的部分(3c,3b)然后弯向所述连接器的主体的下表面(2a),然后在大致与所述下表面(2a)的平面重合的平面中,以便限定所述连接器的触头(3)的后端部分(3b),
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6)在连接器的主体(2)中形成在沿着周向等角度地分开的位置处并且取向为以使每个所述通孔距离底部下表面(2a)的距离不同以及在于在所述下表面(2a)的平面上所述通孔的理论上的凸起彼此大致等距地分开,由此所述金属触头的后端部分(3b)还获得彼此等距地分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AMP)意大利公司,未经泰科电子(AMP)意大利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202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解决易缩水、难饱胶、难排气等成型缺陷的模具
- 下一篇:确定特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