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积液的静音移除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3120.2 | 申请日: | 200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4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J·H·莫里斯;G·刘;R·吉罗特拉;T·T·窝;R·R·纽豪泽;T·詹金斯;J·马考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克拉伦特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11/00 | 分类号: | A61F11/00;A61M11/00;A61M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朱铁宏;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积液 静音 | ||
1.一种用于从耳部清除积液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液体施加到耳道,所述耳道邻近穿孔的鼓膜,所述鼓膜邻近容纳积液的中耳;
施用耳部装置,以密封所述耳道内部的所述液体并使其增压,所述耳部装置调节所述耳道内部的压力大小;以及
引起所述中耳远侧的咽鼓管打开,这引起所述流体将所述积液置换到所述咽鼓管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向所述耳部装置提供附加的液体。
3.一种用于从耳部清除积液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液体施加到耳道,所述耳道邻近穿孔的鼓膜,所述鼓膜邻近容纳积液的中耳;
施用耳部装置,以密封所述耳道内部的所述液体并使其增压,所述耳部装置调节所述耳道内部的压力大小;以及
引起所述中耳远侧的咽鼓管打开,这引起所述流体将所述积液置换到所述咽鼓管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向所述装置提供附加的液体。
5.一种用于从耳部清除积液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施用耳部装置,以密封耳道,所述耳道邻近穿孔的鼓膜,所述鼓膜邻近容纳积液的中耳;
用空气使所述耳道增压;以及
引起所述中耳远侧的咽鼓管打开,这引起增压的所述空气将所述积液置换到所述咽鼓管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向所述耳部装置提供附加的空气压力。
7.一种用于使耳道增压的装置,包括:
包封第一外耳的第一耳杯,所述第一耳杯具有在所述第一外耳周围以流体方式密封的第一密封构件,所述第一耳杯具有与密封的所述第一外耳流体连通的第一口;
包封第二外耳的第二耳杯,所述第二耳杯具有在所述第二外耳周围以流体方式密封的第二密封构件,所述第二耳杯具有与密封的所述第二外耳流体连通的第二口;和
连接到每一个耳杯的头箍,所述头箍被构造为用于对每一个密封构件都施加密封压力,并将每一个耳杯都保持在每一个相应的外耳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还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一口用于使所述第一外耳增压的第一泵装置,和连接到所述第二压力口用于使所述第二外耳增压的第二泵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泵装置被构造为泵送空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泵装置为手动操作的。
11.一种用于从耳道清除液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包括芯吸顶端的装置施加到耳道内部的液体,以从所述耳道芯吸所述液体;以及
向所述装置施加负压,以有助于芯吸所述液体,其中所述芯吸顶端调节湍流,以减少由芯吸所述液体引起的噪音。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芯吸顶端包括多孔吸收材料。
13.一种用于从耳道清除液体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细长套管,所述细长套管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和
细长泡沫构件,所述细长泡沫构件包括远端和近端,所述细长泡沫构件的一部分压缩在所述套管内,所述远端未压缩并暴露于所述第一末端外,所述近端未压缩并暴露于所述第二末端外,其中所述近端大于所述远端,以向所述远端提供芯吸作用,并且其中当流体从所述远端芯吸到所述近端中时,所述近端会增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细长套管由延展性材料构成。
15.一种用于从耳道静音地移除液体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细长多腔套管,所述细长多腔套管包括远端和近端,其中每一个内腔都包括在抽吸过程中减轻空化的横截面积;
抽吸设备,所述抽吸设备连接到所述多腔套管的所述近端。
16.一种用于从耳道移除液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触发,以向充有液体的耳道中的装置施加抽吸,所述装置包括用于移除所述液体的内腔;
向所述装置施加抽吸;
监测来自所述装置的电信号;
检测由所述抽吸引起的迫近产生的噪音、或噪音;以及
减少抽吸,直到所述迫近的噪音、或噪音消退。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迫近的噪音、或噪音消退之后增加抽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克拉伦特公司,未经阿克拉伦特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312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