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酰亚胺薄膜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3470.9 | 申请日: | 200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2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郑永汉;赵汉文;朴晓准 | 申请(专利权)人: | 可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73/10 | 分类号: | C08G73/10;C08J5/18;C08L7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 11264 | 代理人: | 刘俊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亚胺 薄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色透明且耐热性优异的聚酰亚胺薄膜。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树脂是不溶、不融的最佳耐热性树脂,具有耐热氧化性、耐热特性、耐放射性、低温特性、耐药品性等优异的特性,可以在汽车材料、航空材料、航天器材料等耐热尖端材料和绝缘涂料、绝缘膜、半导体、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的电极保护膜等电子材料等广泛的领域中使用,最近在如光纤维或者液晶配向膜的标识材料和膜内,作为导电性填料而含在或者涂覆在表面,从而用于透明电极膜等。
但是,一般的聚酰亚胺树脂由于高芳香环密度而着色成褐色或黄色,在可视光线领域中的透光度低,且显示黄色系列的颜色而降低透光率,所以在要求透明性的领域中使用有些困难。
为此以改善聚酰亚胺薄膜的色泽和透光度为目的进行了各种努力,但随着膜的色泽和透光度的改善,出现了耐热性降低的情况。
并且,在适用聚酰亚胺薄膜的多种电气电子材料用途中,伴随着功能的多样化,还期待提供具有高耐热性的透明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既满足透明性,同时耐热性也优异的聚酰亚胺薄膜。
本发明的一具体例中提供一种聚酰亚胺粉末,该聚酰亚胺粉末是二胺类和酸二酐类经聚合作用而得到的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物,酰亚胺化率在80%以上,并且由下述公式1决定的绝对分子量(Mw)为40,000至150,000。
公式1
上述公式是利用在物质透过与光的相互作用引起电荷的极化,由此,振动电荷使光以放射状传播的现象中,随着物质的极化度(polarizability),电荷的移动量和光的放射量发生改变的原理,用雷射照射包含任意的高分子和溶剂的溶液,根据由测定的散射光的量和角变化(angular variation)决定高分子的摩尔质量(molar mass)和大小的原理导出的,Rθ为超瑞利比(the excess Rayleigh ratio),K*=4π2n02(dn/dc)2λ0-4NA-1,在此n0为溶剂的折射率,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Avogadro’s number),dn/dc为特异性折射率增量,将聚酰亚胺粉末以有机溶剂中的稀薄溶液状态注入到示差折射计(differential refractometer)的流通池内以检测折射率时,根据稀薄溶液浓度变化率的折射率的变化率值进行微分的值,是在浓度变化区间0.001克/毫升(g/ml)至0.1g/ml范围内测定的值,c为溶液中的高分子浓度(g/ml),M为摩尔质量,多分散性样品时为重均分子量(Mw),A2为第二维里系数(the second virial coefficient),P(θ)=Rθ/R0。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例的聚酰亚胺粉末的绝对分子量(Mw)可以为50,000至150,000。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例的聚酰亚胺粉末,其多分散性(Polydispersity)可以为1.1至1.5,在较佳的一具体例中多分散性可以为1.1至1.3。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例的聚酰亚胺粉末,酸二酐类可以包含2,2-双(3,4-二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可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可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34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