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9258.3 | 申请日: | 200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1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市川真士;高田和良;迫田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B60L5/00 | 分类号: | B60L5/00;B60L11/18;H02J7/00;H02J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充电 装置 | ||
1.一种车辆用充电装置,用于从车辆外部的交流电源对在车辆搭载的蓄电装置(26)充电,包括:
构成为能够电连接于所述交流电源的受电端子(34);
构成为将从所述受电端子输入的交流电力变换为预定的直流电压的充电器(32,32A~32I);以及
构成为通过与所述交流电源的送电部磁耦合而从所述交流电源以非接触方式受电的非接触受电部(36,36A),
所述非接触受电部连接于所述充电器的电力变换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充电器(32,32A),包含:
构成为能够整流从所述受电端子输入的交流电力的第一整流部(102,102A);
连接到所述第一整流部的变换器(104);
连接到所述变换器的隔离变压器(106);以及
构成为整流所述隔离变压器的输出的第二整流部(108,108A),
所述非接触受电部(36),连接于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中的任一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的一方的整流部,包含:比构成另一方的整流部的整流元件高频整流特性优良的整流元件,
所述非接触受电部连接于所述一方的整流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非接触受电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整流部,
所述车辆用充电装置,进一步包含:在所述非接触受电部和所述第二整流部之间设置的电压转换器(109)。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充电器(32C),包含:
构成为能够整流从所述受电端子输入的交流电力的第一整流部(102A);
连接于所述第一整流部的变换器(104);
连接到所述变换器的隔离变压器(106);以及
构成为整流所述隔离变压器的输出的第二整流部(108),
所述非接触受电部(36A),包含:
构成为与在所述送电部设置的送电线圈磁耦合的受电线圈(38);以及
构成为整流所述受电线圈的输出的第三整流部(110),
在所述第一整流部和所述变换器之间连接所述第三整流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充电器(32D),包含:
构成为能够整流从所述受电端子输入的交流电力的第一整流部(102A);
连接于所述第一整流部的变换器(104);
连接于所述变换器的隔离变压器(106);以及
构成为整流所述隔离变压器的输出的第二整流部(108B),
所述非接触受电部(36A),包含:
构成为与在所述送电部设置的送电线圈磁耦合的受电线圈(38);以及
构成为整流所述受电线圈的输出的第三整流部(110),
所述第二整流部,包含:在所述充电器的正极输出线(PL)和负极输出线(NL)之间并联连接的第一上下臂以及第二上下臂,
所述第一上下臂(ARM)的各臂包含开关元件,
所述隔离变压器的次级线圈连接在所述第一上下臂的中间点和所述第二上下臂的中间点之间,
所述充电器进一步包含:在所述第一上下臂的中间点和所述正极输出线之间连接的电抗器(L1),
所述第三整流部连接于所述充电器的正极输出线以及负极输出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925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方形单面进风横流式冷却塔
- 下一篇:硬质合金生产用可移动卧式排胶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