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锁止离合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63091.8 | 申请日: | 2009-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6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越智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45/02 | 分类号: | F16H4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止离合器机构,尤其涉及具有经由多板离合器连结于流体传动装置的盖构件的锁止活塞的锁止离合器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等车辆的自动变速器内具有液力变矩器所代表的流体传动装置,发动机的旋转经由液力变矩器被传递到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轴。
该液力变矩器由泵叶轮、涡轮(タ一ビンランナ)及经由单向离合器固定于自动变速器的壳体的定子构成,泵叶轮、涡轮及定子所具有的叶轮片浸入作为工作流体的油中,以工作流体为媒介,从发动机向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轴传递扭矩(转矩)。
该液力变矩器能够将发动机的扭矩变动等缓和并传递至变速器侧,但是具有由于介有流体而产生损失,招致燃料经济性的降低这样的缺点。
因此,在扭矩变动小的内燃机的高旋转区域,通常在液力变矩器组装将泵叶轮和涡轮一体地连接的锁止离合器机构。
该锁止离合器机构被配置成与将发动机的旋转传递至泵叶轮的前盖相对。该锁止离合器机构具有在接合侧油室与释放侧油室的压力差的作用下被按压于前盖的内周面的圆板状的锁止活塞,若锁止活塞接合于前盖,则来自发动机的旋转被直接传递给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轴。
此外,在前盖与锁止活塞之间介有单板离合器,该单板离合器由设于前盖或锁止活塞的一个面的摩擦件、和与摩擦件相对地形成于前盖或锁止活塞的另一面而与摩擦件滑动接触的滑动面构成。
该情况下,由于滑动面仅是1个面,因此为了增大锁止活塞连接于前盖时的锁止离合器机构的扭矩传递承载能力,需要增大滑动面积。因此,若增大滑动面积,则锁止活塞在半径方向变大,锁止离合器机构变得大型化。
为了改善该方面,如图7、图8所示,公知有具有多板离合器的锁止离合器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图7、图8中,锁止离合器机构1具有锁止活塞2,在该锁止活塞2与前盖3之间设有多板离合器4。
该多板离合器4包括与设于前盖3的外径筒部5花键嵌合、在轴线方向两面贴有摩擦件6a、6b的离合器板6,和与设于锁止活塞2的筒部7花键嵌合,在轴线方向的一个面贴有摩擦件8a的离合器板8。
此外,前盖3的内周面具有供摩擦件8a摩擦滑动的滑动面3a,在锁止活塞2的一个面具有供摩擦件6b摩擦滑动的滑动面2a。此外,离合器板8的一个面具有供摩擦件6a摩擦滑动的滑动面8b。因此,多板离合器4是滑动面为3个面的多板离合器。
在具有该多板离合器4的锁止离合器机构1中,能够增大锁止活塞2被按压于前盖3时的滑动面积,因此能够增大锁止离合器机构1的扭矩传递承载能力,能够使锁止活塞2在半径方向变小,使锁止离合器机构1小型化。
此外,近来,为了进一步改善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效率,考虑在发动机的扭矩变动较大的运转区域也尽可能将锁止离合器机构保持为连接状态。
从该方面出发,使锁止活塞与前盖不完全一体,进行以所谓的半离合状态按压的滑移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然而,在这样的锁止离合器机构中,在如进行滑移控制时等,摩擦件在滑动面滑动的机会增大,则会由于摩擦件的滑动摩擦而产生摩擦热。
考虑到用在图7、图8所示的锁止离合器机构1进行滑移控制的情况,在摩擦件8a与前盖3的滑动面3a之间、摩擦件6b与锁止活塞2的滑动面2a之间及摩擦件6a与离合器板8的滑动面8b之间会产生摩擦热。
通常,在摩擦件8a与前盖3的滑动面3a之间产生的摩擦热容易被扭矩传递承载能力大的前盖3吸收,但锁止活塞2的热容量不大于前盖3的热容量,因此在摩擦件6b与锁止活塞2的滑动面2a之间产生的摩擦热难以被锁止活塞2吸收。
因此,存在多板离合器4中摩擦件6b的耐热性降低、摩擦件6b提前劣化的问题。因此,难以扩大滑移区域,难以在大的运转区域提高燃料经济性。
为了解决该问题,考虑了采用如下方法:在摩擦件形成沿摩擦件的半径方向延伸且在摩擦件的圆周方向上分离开的多个的冷却槽,在使锁止活塞以半离合状态按压于前盖时,使从接合侧油室绕入释放侧油室的工作油在冷却槽中流通,从而利用工作油将摩擦件直接冷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44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3307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1905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630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