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菌次级代谢功能改造相关实验技术及其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00035.7 | 申请日: | 2010-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3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崔承彬;吴长景;田从魁;柴云晶;卜秀嫣;房士明;李长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01 | 分类号: | C12N15/01;C12N1/14;C12P33/00;C12P17/06;C12P17/08;C12P17/04;C07J9/00;C07D311/76;C07D313/00;C07D493/10;A61P35/00;A61P31/10;C12R1/8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袁志明 |
地址: | 1008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菌 次级 代谢 功能 改造 相关 实验 技术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菌次级代谢功能改造相关实验技术,具体涉及DMSO介导的真菌次级代谢功能改造实验技术方法,以及该技术方法用于无活性真菌野生株的转化和筛选获取抗肿瘤、抗病原真菌等活性突变株并供药源活性产物研究的用途。
背景技术:
微生物产物是新药及其先导结构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可分离培养微生物迄今一直是微生物药物及其先导结构的主要来源和主流研发资源。通常,在可分离培养微生物的药源菌株资源常规研发过程中,分离得到的绝大多数菌株往往因无活性而不能直接用于药源活性产物研究,因而被大量闲置或被选择销毁,造成前期投入的极大浪费和菌株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严重低下。因此,如何将大量闲置无用的无活性菌株有效转化成活性菌株从而拓展药源微生物资源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近几年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所含次级代谢产物生合成基因簇或基因远比其已知生产的产物多(如文献S.D.Bentley,et al.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modelactinomycete Streptomyces coelicolor A3(2).Nature,2002,417:141-147;文献H.Ikeda,et al.Completegenome sequenc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microorganism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NatBiotechnol,2003,21(5):526-531;文献M.Oliynyk,et al.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theerythromycin-producing bacterium Sacchropolyspora erthraea NRRL23338.Nat Biotechnol,2007(4):447-453;文献Y.Ohnishi,et al.Genome sequence of the streptomycin-producing microorganismStreptomyces griseus IFO 13350.J Bcteriol,2008,190(11):4050-4060等所记载),因而具备合成更多次级产物的潜在能力(参见文献S.Donadio,et al.Impact of the first Streptomyces genome sequence on thediscovery and production of bioactive substances.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2,60:377-380以及文献H.B.Bode,et al.The impact of bacterial genomics on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Angew Chem Int Ed,2005,44(12):6828-6846所记述相关内容)。因此,无活性菌株具有转化成活性菌株的基因组基础,只要所采用的方法得当,完全有可能实现有效转化并从中发现药源活性化合物,从而拓展药源微生物新菌株资源。这也正是下述无活性放线菌具有活性化转化潜能的基因组基础,而核糖体工程技术则是激发放线菌这种潜能的一种简便有效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00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