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位寄存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010001417.1 | 申请日: | 2010-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7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林致颖;林坤岳;杨欲忠;徐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C19/28 | 分类号: | G11C19/28;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钱大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位寄存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移位寄存器电路,尤指一种适用于低画面更新率的 液晶显示装置的移位寄存器电路。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平 面显示器系统,具有外型轻薄、省电以及低辐射等优点。液晶显示装置的工 作原理是调制液晶层两端电压差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用以操作液晶层 的透光性,再配合背光模块所提供的光源以显示图像。一般而言,液晶显示 装置包含有多个像素单元、移位寄存器电路以及源极驱动器。源极驱动器用 来提供多个数据信号至多个像素单元。移位寄存器电路包含多级移位寄存器, 用来产生多个栅极信号馈入多个像素单元以控制多个数据信号的写入运作。 因此,移位寄存器电路即为控制数据信号写入操作的关键性元件。
图1为已知移位寄存器电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移位寄存器电路100 包含多级移位寄存器,为方便说明,只显示第(N-1)级移位寄存器111、第N 级移位寄存器112以及第(N+1)级移位寄存器113。每一级移位寄存器用来根 据第一时钟CK1与反相于第一时钟CK1的第二时钟CK2以产生对应栅极信号 馈入至对应栅极线,譬如第(N-1)级移位寄存器111用来产生栅极信号SGn-1 馈入至栅极线GLn-1,第N级移位寄存器112用来产生栅极信号SGn馈入至 栅极线GLn,第(N+1)级移位寄存器113用来产生栅极信号SGn+1馈入至栅极 线GLn+1。第N级移位寄存器112包含上拉单元120、输入单元130、储能单 元125、放电单元140、下拉单元150以及控制单元160。上拉单元120用来 根据驱动控制电压VQn以上拉栅极信号SGn。放电单元140与下拉单元150 用来根据控制单元160所产生的下拉控制信号Sdn以分别下拉驱动控制电压 VQn与栅极信号SGn。
在移位寄存器电路100的运作中,当驱动控制电压VQn持续低电平电压 时,虽然栅极信号SGn应保持在低电平电压,但由于第一时钟CK1的升缘与 降缘可经由上拉单元120的元件电容耦合作用而影响驱动控制电压VQn与栅 极信号SGn,而被影响的驱动控制电压VQn会导致上拉单元120的不正常运 作,导致栅极信号SGn的电压电平发生漂移现象,因而降低图像显示质量。
发明内容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揭露一种移位寄存器电路,用以提供多个栅极 信号至多条栅极线。此种移位寄存器电路包含多级移位寄存器,第N级移位 寄存器包含上拉单元、上拉控制单元、输入单元、储能单元、第一下拉单元、 下拉控制单元以及第二下拉单元。
上拉单元电连接于第N栅极线,用来根据第一控制信号与高电源电压以 上拉第N栅极信号。上拉控制单元电连接于上拉单元,用来根据驱动控制电 压与第一时钟以产生第一控制信号。输入单元电连接于上拉控制单元与第 (N-1)级移位寄存器,用来根据输入控制信号将第(N-1)栅极信号输入为驱动 控制电压。储能单元电连接于上拉控制单元与输入单元,用来根据第(N-1) 栅极信号执行充电程序或放电程序。第一下拉单元电连接于第N栅极线与上 拉单元,用来根据第二控制信号以下拉第N栅极信号。下拉控制单元电连接 于输入单元、第一下拉单元与第二下拉单元,用来根据驱动控制电压与高电 源电压以产生第二控制信号。第二下拉单元电连接于下拉控制单元与上拉控 制单元,用来根据第二控制信号以下拉第一控制信号。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还揭露一种移位寄存器电路,用以提供多个栅 极信号至多条栅极线。此种移位寄存器电路包含多级移位寄存器,第N级移 位寄存器包含上拉单元、上拉控制单元、第一时钟输入单元、输入单元、输 入控制单元、第二时钟输入单元、储能单元、第一下拉单元、下拉控制单元 以及第二下拉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14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