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轧机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02173.9 | 申请日: | 201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3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服部哲;立花文;马场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21B37/48 | 分类号: | B21B37/4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轧机 控制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机,更详细而言,涉及用于被轧制材的开卷以及收卷的张力卷筒(tension reel)控制的轧机控制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图8是作为现有轧机的一例而表示最简单的单机座(single stand)轧机S100控制结构的示意图。
单机座轧机S100,相对于轧机1的轧制方向(在图8中用箭头表示),在轧机的送入侧具有放卷被轧制材u的送入侧张力卷筒2(以下,称为送入侧TR2),在送出侧具有对由轧机1轧制后的被轧制材u进行收卷的送出侧张力卷筒3(以下,称为送出侧TR3)。
送入侧TR2以及送出侧TR3分别由电动机驱动,作为该电动机和用于对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的装置,分别设置有送入侧TR控制装置5以及送出侧TR控制装置6。
通过该结构,由轧钢机对从送入侧TR2开卷的被轧制材u进行轧制,之后在送出侧TR3收卷,从而进行单机座轧机S100的轧制。
其中,在轧机1中,设置有用于通过变更上作业辊Rs1与下作业辊Rs2之间的距离即辊隙(roll gap)来控制被轧制材u的轧制后的板厚(制品板厚)的辊隙控制装置7、用于控制轧机1速度(上/下作业辊Rs1、Rs2的圆周速度)的轧制(mill)速度控制装置4。
轧制时,由轧制速度设定装置10向轧制速度控制装置4输出速度指令,轧制速度控制装置4实施使轧机1的速度(上/下作业辊Rs1、Rs2的圆周速度)恒定的控制。
在轧机1的送入侧(图8的轧机1的左侧)、送出侧(图8的轧机1的右侧),通过对被轧制材u作用张力,从而实施稳定并且有效的轧制。
为此对所需的张力进行计算的是送入侧张力设定装置11以及送出侧张力设定装置12。
根据在送入侧/送出侧张力设定装置11、12中计算出的送入侧以及送出侧张力设定值,为了对被轧制材u施加送入侧以及送出侧的设定张力,在送入侧张力电流转换装置15以及送出侧张力电流转换装置16中,求出用于获得送入侧TR2以及送出侧TR3的各自的电动机所需的电动机转矩的电流值,并将各自的电流值提供给送入侧TR控制装置5以及送出侧TR控制装置6。
由送入侧TR控制装置5以及送出侧TR控制装置6,将电动机的电流控制为各自被供给的电流,并通过对送入侧TR2以及送出侧TR3提供的各自的电动机转矩,对被轧制材u提供规定的张力。
送入侧/送出侧张力电流转换装置15、16基于TR(张力卷筒)机械系统以及TR(张力卷筒)控制装置的模型,对成为张力设定值的电流设定值(电动机转矩设定值)进行运算,但是,由于在控制模型中含有误差,因此,利用由设置于轧机1送入侧以及送出侧的送入侧张力计8以及送出侧张力计9测定出的实际张力,通过送入侧张力控制13以及送出侧张力控制14对张力设定值施加修正,之后提供给送入侧/送出侧张力电流转换装置15、16,从而送入侧/送出侧张力电流转换装置15、16对设定给送入侧TR控制装置5以及送出侧TR控制装置6的电流值进行变更。
另外,由于被轧制材u的板厚对制品质量上很重要,因此实施板厚控制。
送出侧板厚控制装置18根据由送出侧板厚计17检测出的实际板厚,利用辊隙控制装置7对上/下作业辊Rs1、Rs2进行操作来控制轧机1的辊隙,从而控制轧机1送出侧(图8的轧机1的左侧)的板厚。
如以上所述,在单机座轧机中,用于收卷以及开卷的送出侧TR3以及送入侧TR2采用使各自的电动机产生的转矩恒定的转矩恒定控制,且利用由送入侧/送出侧张力计8、9检测出的实际张力来修正电动机电流指令,从而进行使施加于被轧制材u的张力恒定的控制。
另外,送入/送出侧TR2、3的各自的电动机的电动机转矩,由于是根据电动机电流而获得的,因此也有以转矩恒定控制作为电流恒定控制的情况。(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
在通过转矩恒定控制来进行TR(张力卷筒)控制时,如专利文献3所示,存在如下问题:与应用于轧机的板厚控制相干扰而使送出侧板厚精度变差。由于与送出侧张力相比,送入侧张力对送出侧板厚的影响更大,所以,下面对轧机1与送入侧TR2中的问题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现有单机座轧机S100的送入侧TR2与轧机1之间的轧制显影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21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