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经其辅助激活因子诱导的血管新生及其运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19306.3 | 申请日: | 2010-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0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吴平生;刘城;宾建平;王月刚;赖艳娴;谢宜军;郭寿贵;童锴;胡英芳;傅锐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平生;刘城;王月刚 |
主分类号: | C07K14/435 | 分类号: | C07K14/435;C12N15/12;C12N15/63;C12N15/86;C12N15/861;C12N5/10;C12N1/21;C12N1/15;A61K48/00;A61K38/17;A61P9/10;A61P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突变型 低氧 诱导 因子 辅助 激活 血管 新生 及其 运用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治疗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促进血管新生的方法,包括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的构建,含有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的载体的构建,特别是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该三突变型HIF-1α蛋白质,能够与CREB结合蛋白/腺病毒E1A相关蛋白P300(CBP/p300)以及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等辅助激活因子结合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HIF-1α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以及它们作为冠心病、外周动脉缺血性血管疾病以及间歇性跛行等的治疗剂应用。
背景技术
缺血性血管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外周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缺血性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对其主要治疗措施包括常规药物治疗、血运重建等,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相当一部分患者目前的药物治疗难以见效,也不适于常规血运重建术处理,因此必须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近年来,促血管新生已成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治疗新方向,是当前国际上最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先前曾报道了许多促血管新生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Flt1(VEGF-receptor)、成纤维生成因子(F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Endoglin、转化生成因子β(TGF-β)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等。有些因子曾试用于临床,比如VEGF,但结果显示VEGF可导致新生血管不成熟、组织水肿及血管渗漏,因而其临床试验已停止(Lee,Springer et al.2000;Schwarz,Speakman et al.2000;Grines,Watkins et al.2002;Losordo,Vale et al.2002;Masaki,Yonemitsu et al.2002;Fam,Verma et al.2003;Lee,Rentz et al.2003;Semenza 2003)。
血管新生是组织对缺氧的适应性反应,广泛存在于从胚胎发育、伤口愈合到肿瘤生长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同时,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多种因子参与,依靠单一的促血管新生因子很难完成。近10年研究显示: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转录因子,能直接或间接调控100多种下游靶基因(review in(Wenger,Stiehl et al.2005;Ke and Costa 2006)),这些下游靶基因包括:血管生长、血管张力、糖代谢、红细胞生成、干细胞诱导分化等(Kaluz,Kaluzova et al.2008)。到目前为止,已查明经HIF-1α直接调控参与血管新生的基因有30多种,是血管新生的上游核心调控因子(Thurston,Suri et al.1999;Bruick and McKnight 2001;Semenza 2002;Hirota and Semenza 2005)。《Science》曾经发表评述:“ Discovery of these could open up new therapeutic possibilitiesfor the many diseases such as ischemic
HIF-1是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Wang,Jiang et al.1995),α亚基为其功能活性发挥的关键性调节亚基,组织中HIF-1α的量与活性受氧浓度的调节。HIF-1α结构域中含有氧依赖降解区(OxygenDependent Degradation Domain,ODDD),与HIF-1α的稳定性有关(Pugh,O′Rourke et al.1997)。同时HIF-1α的C末端含有2个相对独立的转录激活区(Transactivation Domains,TAD):N-TAD和C-TAD(Ruas,Poellinger et al.2002),其中N-TAD与ODDD有部分重叠,参与HIF-1α稳定性的调节;C-TAD则与共激活因子CBP/P300结合启动下游靶基因的转录(Lando,Peet et al.20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平生;刘城;王月刚,未经吴平生;刘城;王月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193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层织物织造的独立电子送经装置
- 下一篇:一种盐酸表柔比星的纯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