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RNA干扰技术培育抗虫性提高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及其专用DNA片段有效
申请号: | 201010034319.8 | 申请日: | 201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1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方荣祥;陈晓英;郭红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C12N15/8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rna 干扰 技术 培育 抗虫性 提高 转基因 植物 方法 及其 专用 dna 片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RNA干扰技术培育抗虫性提高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及其专用DNA片段。
背景技术
双链RNA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调控机制是转录后基因沉默也称RNA沉默。目前在抗病毒转基因植物的研发中主要就是利用了这种沉默机制,通过表达含较长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双链RNA或者发卡结构RNA(shRNA),并经过植物体内专切双链RNA的Dicer类似酶(DCLs)的加工生成小干扰RNA(siRNAs),诱发植物对含有同源序列病毒的抗病性。已经报道的研究结果显示,除了针对病毒,在植物中表达针对昆虫基因的双链RNA也可以达到提高取食该植物的相关昆虫的死亡率和延缓昆虫生长发育的结果,但是靶基因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问题,筛选到合适的靶基因是获得良好结果的重要前提(Ying-Bo Mao,et al,Nat.Biotechnol,25,1307-1313(2007);James A Baum,et al,Nat.Biotechnol,25,1322-1326(2007));另外,这种方法对刺吸式口器类的昆虫,比如蚜虫、灰飞虱等昆虫是否有效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DNA片段。
本发明提供的DNA片段,是式I所示的基因片段:
SEQ正向-X-SEQ反向
(I)
其中,SEQ正向是ATP合酶E亚基基因的全长cDNA片段中的至少包括19bp的任何一段;
SEQ反向与所述SEQ正向反向互补;
X是SEQ正向与SEQ反向之间的间隔序列,X与所述SEQ正向或者X与SEQ反向均不互补;
所述ATP合酶E亚基基因的全长cDNA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
进一步,上述SEQ正向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
上述X可以是内含子,所述内含子为植物黄顶(Flaveria trinervia)的磷酸丙酮酸双激酶(pyruvate orthophosphate dikinase)基因内含子,该内含子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3。
含有上述DNA片段的重组载体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重组载体是通过如下方法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
将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DNA片段插入pIPK质粒的EcoRI和KpnI酶切位点之间构成中间质粒;
将将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DNA片段反向插入所述中间质粒的XbaI和BamHI酶切位点之间,构成重组表达载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ATP合酶E亚基基因作为RNA干扰靶基因在培育抗虫性提高的转基因植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育抗虫性提高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培育抗虫性提高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是将上述的DNA片段导入目的植物中得到转基因植物;所述转基因植物的抗虫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
具体来讲,上述的DNA片段是通过上述的重组表达载体导入目的植物中的。
上述抗虫是指抗蚜总科的所有蚜虫,所述蚜总科的所有蚜虫优选是蚜科(Aphididae)的蚜虫,更优选是桃蚜(Myzus persicae)。
上述植物为任何可以被蚜总科的蚜虫感染并且含有蚜虫ATP合酶E亚基基因的植物,优选是烟草。上述蚜虫ATP合酶E亚基基因的全长cDNA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
实验证明: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到野生型烟草上的蚜虫生长繁殖正常,接种到转基因烟草上的蚜虫可见少量蚜虫脱皮,但是未见繁殖,4天开始死亡,5天后死虫体发黑,7天后见不到活蚜虫,因此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转基因植物抗虫性提高了。
附图说明
图1中显示针对蚜虫ATP酶E亚基基因的靶位点序列双链RNA表达框架构件图。
图2中显示蚜虫在转基因烟草上生长4天后的结果,其中a:对照植物上蚜虫生长第4天的图片;b和c显示蚜虫在同一转基因植物株系第4天的不同虫子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下述实施例中,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343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