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铝膜包覆提纯金属硅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040050.4 | 申请日: | 201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6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余学功;顾鑫;杨德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3/037 | 分类号: | C01B33/037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铝膜包覆 提纯 金属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硅的提纯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铝膜包覆提纯金 属硅方法。
背景技术
太阳能分布广泛,是一种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太阳能电池能将太阳 能转化为电能,但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价格比较高,尤其是作为光伏市场主 体的晶硅电池成本依然很高,这严重影响了太阳能的推广和使用。
目前光伏市场由晶体硅太阳电池主导。而近年来,硅材料成本占到总 成本的25%以上,成为制约太阳能电池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高纯多晶硅 提纯技术中,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但是,利用 这些方法得到的硅原料纯度可达9N,远高于太阳能级硅的7N要求,且成 本难以降低。低成本的物理冶金法可以直接将金属硅提纯至太阳能级的要 求,因此有望取代西门子法而大幅降低材料成本。
一般认为,大多金属杂质在硅中的分凝系数都很小,可用定向凝固方 法去除,但是,当金属杂质浓度很高(大于1ppmw,ppmw是指按质量计 的百万分之一,即指在每克硅中有1微克的金属杂质)时,金属杂质不能 通过定向凝固的办法去除。在对金属硅进行提纯之前,必须先大幅降低金 属杂质浓度至10-6cm-3以下,使得定向凝固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成本、属于物理法提纯范畴的金属硅的提纯方法。 通过本方法制备高级金属硅,可以作为太阳能电池用硅材料或进一步提纯 的原料。
一种用铝膜包覆提纯金属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金属硅去油、洗净;
2)将步骤1)的产物(去油、洗净的金属硅)加入到氢氧化铝胶体中 (氢氧化铝胶体中,氢氧化铝与水的质量比为15∶1~3∶1),其中氢氧化 铝与硅的质量比为2∶1,混匀,干燥,在金属硅表面人为形成均匀的铝膜;
3)将步骤2)的产物(表面形成铝膜的金属硅)在水煤气气氛(体积 比H2∶CO=1∶1)中加热至800~1000℃,保温2~5h;降温至650~750℃, 保温1~3h;冷却至室温(降温时,对所需的气体氛围没有特殊要求。), 使铝膜和硅合金化,形成AlSi合金,同时铝向晶体硅体内扩散,在靠近 AlSi合金层处形成一高铝浓度掺杂的p型层。在铝合金化或后续热处理中, 硅中的杂质会扩散到AlSi合金层或者高铝浓度掺杂层沉淀,从而导致体 内杂质浓度大幅度减小。
4)将步骤3)的产物(冷却到室温的金属硅)取出,用盐酸和氢氟酸 的混合溶液浸泡1~5个小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将硅片表面在化学 溶液中去除AlSi层、高铝掺杂层,从而达到去除杂质的目的。
所述的盐酸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20%;
所述的氢氟酸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10%;
所述的盐酸与氢氟酸的体积比1∶1。
所述的金属硅的粒径大小为0.05mm~10mm。
进一步优选,步骤1)中所述的金属硅的粒径大小为0.1mm~5mm。
步骤1)所述的干燥温度是60~100℃。
步骤3)进一步优选:将步骤2)的产物(表面形成铝膜的金属硅) 在水煤气气氛(体积比H2∶CO=1∶1)中加热至900~950℃,保温4h;降 温至650~700℃,保温2h;冷却至室温。
步骤4)进一步优选:步骤4中所述的盐酸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8%~10%;所述的氢氟酸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5%。
本发明利用铝吸杂对金属硅中的杂质进行初步的吸杂处理,工艺简 单,大幅降低了成本,可得到较纯的硅材料以用于后续的提纯工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将粒径大小为0.01mm的金属硅用丙酮超声去油、洗净;
2)将步骤1)的产物加入到氢氧化铝胶体中,充分搅拌,60℃蒸干, 其中,氢氧化铝与硅的质量比为2∶1,氢氧化铝胶体中,氢氧化铝与水的 质量比为15∶1;
3)将步骤2)的产物放入退火炉中,在水煤气气氛(体积比H2∶CO=1∶1) 中加热至800℃,保温2h;降温至650℃,保温1h;随炉冷却至室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400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