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客车发动机电控线束安装组合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0363.4 | 申请日: | 201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2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陆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3 | 分类号: | 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客车 发动 机电 控线束 安装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客车电控线束布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协调客车ECU线束组和仪表盘线束组的客车发动机电控线束安装组合。
背景技术
客车上电子设备很多,如ECU、发动机、仪表盘等,都连接有很多电控线束,最大的电控线束如ECU线束和仪表盘线束。其中ECU线束连接ECU和发动机,用于将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信息发送给ECU,同时将ECU的工作指令传递给发动机,控制发动机工作。仪表盘线束是将发动机的相关信息发送到仪表盘上,便于驾驶员阅读,同时将驾驶员得操作指令发送给发动机。由于ECU和仪表盘都布置在客车前部驾驶室内,同时,前置发动机也是布置在驾驶室内,这些线束往往会布置在一起,过多的电控线束相互纠缠,当一根通信线路或电线出现故障,需要人员做出大量的排查工作,才能找到需要维护的那一根导线。
现有技术的缺点是:客车电控线束布置过于集中,不利于电控线束的维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客车发动机电控线束安装组合,能有效合理地布置ECU线束组和仪表盘线束,便于电控线束的维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客车发动机电控线束安装组合,包括ECU和ECU线束组,仪表盘和仪表盘线束组,其关键在于:所述ECU安装在驾驶室右侧,所述ECU线束组的首端连接该ECU的接线端子,该ECU线束组经客车右前围过孔穿过前围后,再依次经过第一横梁和左纵梁,并经左纵梁的侧壁穿出,该ECU线束组的尾端连接在发动机的ECU接线端组上;
所述仪表盘线束组的首端连接所述仪表盘,该仪表盘线束组经过客车左前围过孔穿过前围后,再依次经过第一横梁和左纵梁,并经左纵梁的侧壁穿出,该仪表盘线束组的尾端连接在发动机的仪表盘接线端组上。
将仪表盘线束组和ECU线束组分离出来,便于电控线束的维修。
所述第一横梁和左纵梁为槽钢,所述发动机为前置发动机,所述ECU线束组和仪表盘线束组经所述左纵梁侧壁开口处穿出,并连接到所述发动机上。
槽钢内走线,既保护了线路的安全不受损伤,也便于线束的布置摆放。
所述ECU线束组经所述客车右前围过孔,向下穿过所述前围后,再落入所述第一横梁内;
所述仪表盘线束组经所述客车左前围过孔,向下穿过所述前围后,再落入所述第一横梁内。
在前围中实现ECU线束组和仪表盘线束组的完全分离,更降低了维修人员的排查工作量。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客车发动机电控线束安装组合,既能有效合理地布置ECU线束组和仪表盘线束,便于电控线束的维修,也保护了线路的安全不受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在驾驶室的俯视布局图;
图2是本发明在车头处的主视布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客车发动机电控线束安装组合,包括ECU1和ECU线束组2,仪表盘和仪表盘线束组3,所述ECU1安装在驾驶室右侧,所述ECU线束组2的首端连接该ECU1的接线端子,该ECU线束组2经客车右前围过孔a穿过前围6后,再依次经过第一横梁7和左纵梁8,并经左纵梁8的侧壁穿出,该ECU线束组2的尾端连接在发动机5的ECU接线端组上;
所述仪表盘线束组3的首端连接所述仪表盘,该仪表盘线束组3经过客车左前围过孔b穿过前围6后,再依次经过第一横梁7和左纵梁8,并经左纵梁8的侧壁穿出,该仪表盘线束组3的尾端连接在发动机5的仪表盘接线端组上。
所述第一横梁7和左纵梁8为槽钢,所述发动机5为前置发动机,所述ECU线束组2和仪表盘线束组3经所述左纵梁8侧壁开口处穿出,并连接到所述发动机5上。
所述ECU线束组2经所述客车右前围过孔a,向下穿过所述前围6后,再落入所述第一横梁7内;
所述仪表盘线束组3经所述客车左前围过孔b,向下穿过所述前围6后,再落入所述第一横梁7内。
其工作原理是:
ECU线束组2从ECU1引出,依次经过客车右前围过孔a、前围6、第一横梁7和左纵梁8,最后连接在发动机5上。
仪表盘线束组3从仪表盘引出,依次经过客车左前围过孔b、前围6、第一横梁7和左纵梁8,最后连接在发动机5上。
两个线束组相对独立,便于查找维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03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悬臂梁旋转伸缩起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