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u-Ag合金线的制造方法以及Cu-Ag合金线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7451.7 | 申请日: | 201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1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桑原铁也;西川太一郎;中井由弘;高木义幸;松村一广;铃木稔;森田行房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C37/04 | 分类号: | B21C37/04;B21C1/02;C22C9/00;H01B5/02;H01B5/08;H01B9/04;H01B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u ag 合金 制造 方法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Cu-Ag合金构成的极细线、将该极细线作为线料的绞合线、将这些极细线或绞合线作为导体的同轴电缆、以及上述极细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伴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的需求,期望电子设备所使用的同轴电缆等导体的细径化(专利文献1)。作为极细导体材料,提出了一种导电率高、强度比铜高的Cu-Ag合金线(专利文献2)。
对于极细导体所使用的极细线,通常是通过对铸造材料等坯料进行拉丝而制造出的。在制造工序中,有时会使来自在从熔化至铸造为止的工序中所使用的坩埚或铸模、以及连接它们的流槽等的构成材料的异物混入坯料中。对于该异物的混入,即使使用高纯度的原料也难以避免。另外,在拉丝工序中,有可能在坯料表面产生缺陷,或者在坯料表面混入异物。上述异物或者表面缺陷的存在成为在制造极细线时断线的主要原因,使极细线的生产率降低。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方法,其为了使得断线难以产生,而在从拉丝加工后的线料的线径缩径至最终线径时利用化学溶解。
但是,在现有技术下,很难说可以高生产率地制造小于或等于0.05mm的极细的Cu-Ag合金线。
专利文献1公开了对拉丝至线径20μm(0.02mm)后的铜线料实施电化学溶解的技术。但是,在现有方法下,由于拉丝至小于或等于0.05mm而制造长尺寸的极细线的方法本身很难,所以在拉丝至线径0.02mm的期间经常产生断线,难以得到长尺寸的铜线料。另外,由于异物直径的绝对值不变,所以在去除线径0.02mm的线材的表面层的情况下,由于异物直径相对于线径的比例变大,所以如果去除量较少,则难以将异物完全去除,如果为了将异物完全去除而增加去除量,则废弃量(去除表面层后的线材重量/去除表面层前的线材重量)增多。如专利文献1所述,如果将线径20μm的线料缩径至线径14μm,则成品率大约为50%,废弃了一半。由于该废弃量是包括加工至0.02mm为止所产生的费用的部分,所以存在将该部分废弃而导致成品率恶化、成本升高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409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0404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Cu-Ag合金线的制造方法,其可以减少拉丝时的断线,从而高生产率地制造线径小于或等于0.05mm的Cu-Ag合金线。另外,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导电性且高强度的极细Cu-Ag合金线、以及将该极细线进行绞合而成的绞合线、和将该极细线或绞合线作为中心导体的同轴电缆。
本发明人发现,即,在制造小于或等于0.05mm这样非常细的Cu-Ag合金线的情况下,通过对处于拉丝的中途阶段的特定尺寸的线材,去除特定量的表面层,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拉丝时的断线,可以高生产率地制造期望尺寸的极细线。
基于上述发现,本发明的Cu-Ag合金线的制作方法中,对特定的表面层进行去除。具体地说,本发明的Cu-Ag合金线的制造方法是对含有大于或等于0.5质量%而小于或等于15.0质量%的Ag的坯料实施拉丝加工而制造最终线径为小于或等于0.05mm的极细线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下述的表面层去除工序。
表面层去除工序:对处于达到最终线径前的拉丝的中途阶段的线材进行表面层的去除。该表面层去除工序特别具有细线加工工序,在该工序中,将线径φ小于或等于1.0mm的较细线材的表面层去除。并且,该细线加工工序中的表面层的去除以下述方式进行,即,在将去除表面层前的线材的线径φ的1/2设为r时,使得去除的表面层厚度t满足t/r≥0.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74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