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8378.5 | 申请日: | 2010-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5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姚彩明;王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双龙无纺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7/00 | 分类号: | D04H17/00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39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内饰件 自动 成型 | ||
1.一种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使用状态下配有基座(11)的机架座(1);一个四周贯通的并且围合成正方体构造的轨道总成(2),敷设在机架座(1)上,该轨道总成(2)由一组纵向并行并且彼此相间隔的具有纵向导轨槽(211)的纵向导轨(21)和一组横向并行且同样彼此相间隔的具有横向导轨槽(221)的横向导轨(22)构成,纵向导轨(21)与横向导轨(22)垂直交错并且共同地构成有彼此等距离分布的且大小相同的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工位(23c)和成型工位(23d);设在轨道总成(2)上的并且在轨道总成(2)上循着所述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工位(23c)和成型工位(23d)周而复始地行移的各配有下模座(31)的三个下模(3);一组与下模(3)相配合的用于使下模(3)在所述轨道总成(2)上行移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设在所述机架座(1)上;一组用于使所述下模(3)在轨道总成(2)上实现改向行移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设在机架座(1)上,并且与所述纵、横向导轨(21、22)垂直交错所形成的交错口(24)相配合;一对与下模(3)相配合的各配有上模座(61)的压制上模(6),上、下运动地设在机架座(1)上,其中一个压制上模(6)对应于所述预压工位(23b)的上方,而另一个则对应于所述成型工位(23d)的上方;一用于向行移至所述补料工位(23a)处的下模(3)提供预压纤维料的补料机构(7),设在机架座(1)上,并且对应于所述补料工位(23a)的上方;一用于向行移至所述铺网工位(23c)处的下模(3)铺叠纤维料的铺网机构(8),设在机架座(1)上,并且对应于所述铺网工位(23c)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导轨(21)的长度是与所述的横向导轨(22)的长度相等的,并且纵、横向导轨(21、22)的数量各为四根,四根纵向导轨(21)之间的并行距与四根横向导轨(22)之间的并行距相等,所述的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工位(23c)、成型工位(23d)分别位于所述轨道总成(2)的四个角部,其中,补料工位(23a)与铺网工位(23c)呈对角关系,而预压工位(23b)与成型工位(23d)呈对角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的数量有四个,分别对应于轨道总成(2)的四周,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包括第一电机(41)、主动轮(42)、第一传动带(43)、小车导轨(44)、小车(45)、被动轮(46)和张力调节装置(47),第一电机(41)为正反转电机,以卧置状态设在第一电机座(412)上,第一电机座(412)固设在电机座固定板(4121)上,电机座固定板(4121)固定在所述机架座(1)上,主动轮(42)固定在第一电机(41)的第一电机轴(411)上,并且对应于小车导轨(44)的小车导轨槽(441)的一端,第一传动带(43)的一端与小车(45)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小车(45)的另一端连接,而第一传动带(43)的中部套置在主、被动轮(42、46)上,小车导轨(44)固定在机架座(1)上,小车(45)的两端各枢轴设置有一对小车滚轮(451),小车滚轮(451)与所述小车导轨槽(441)构成滚动副,在小车(45)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上方具有撞块(453),被动轮(46)固设在被动轮轴(461)上,并且对应于小车导轨槽(441)的另一端,被动轮轴(461)枢轴设置在张力调节装置(47)上,而张力调节装置(47)固设在机架座(1)上,所述的下模座(31)的底部的各个边缘部位固设有一拨块(311),拨块(311)与所述的撞块(453)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双龙无纺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双龙无纺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837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