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露式气垫车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9076.X | 申请日: | 2010-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3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罗哲;喻凡;谢东;马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V1/00 | 分类号: | B60V1/00;B62D57/0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露 气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交通运输技术领域的越野装置,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外露式气垫车。
技术背景
常规车辆以车轮或者履带等作为行走机构,在非路面上存在着颠簸厉害、越障能力差等问 题,在湿软路面上存在下陷打滑等问题。多足步行机器人能够在不平路面上稳定地行走,可以 取代轮式车辆完成一些非结构性环境中的运输作业,亦可以在危险或恶劣环境中代替人工作, 已经被应用在了探测、矿山开采、建筑等领域,如果在车辆中结合多足行走技术可以解决车辆 在崎岖路面上的行进问题,然而一般的多足步行机械存在着控制复杂、负重能力差等问题。气 垫技术则是目前比较成熟的载重技术,其在湿软路面及水面的负载运输能力方面,有着无法比 拟的优势,然而目前气垫船上装备的前进动力往往采用向后喷气实现,功率消耗巨大。因此, 在非路面或湿软路面上,寻找载重能力、越障能力强、通过性好和功率消耗合理的车辆,是解 决这些地区货物、人员运输问题的关键所在。
经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02276647.2,名称:一种气垫 车,该技术包括传统汽车的发动机和车身,车身内设置有空压机,通过管路连接设置于车身下 的气囊,汽车可通过气囊的浮力,在水面行驶。气囊底部由轮式履带进行包裹,轮式履带由很 多独立的履带链节通过销轴连接而成,在每个链节的下端装有滚轮,履带两端固定于车身上。 轮式履带用于陆地行驶,使汽车具有超强的越野攀爬能力,同时还保护气囊不会被划伤。汽车 前进的动力由车身后部设置的螺旋桨来提供。螺旋桨与驱动机构和专项机构传动连接,驱动机 构和转向机构又与发动机动力传动轴传动连接。该技术的驱动机构为螺旋桨和履带并且功耗 大,载重量小,操控性和越障能力较差,并且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外露式气垫车,具有越障能力强、运输 过程平稳的特点,在软湿路面具有较好的通过性。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发明包括:驱动电机、机械足、风机电机、离心式风机、 气垫围裙、车体和控制机构,其中:驱动电机和机械足相连,风机电机和离心式风机相连且设 置于车体上,离心式风机出口和气垫围裙相连,气垫围裙包覆于车体,控制机构分别与驱动电 机、机械足、气垫围裙、车体和风机电机相连,控制机构和驱动电机位于车体内,机械足和车 体相连。
所述的机械足包括:第一关节、第二关节、第三关节、第四关节、第一杆件、第二杆件、 第三杆件、触地脚、第一气压缸、第二气压缸和扭矩弹簧,其中:第一关节和驱动电机相连, 车体、第一关节、第一杆件、第二关节、第二杆件、第三关节、第三杆件、第四关节和触地脚 依次相连,第一气压缸分别与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相连,第二气压缸分别与第二杆件和第三杆 件相连,第四关节和扭矩弹簧相连。
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控制台、压力传感器、气压传感器、转速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角 加速度传感器,其中: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台和触地脚相连以传输压力信号,气压传感器分 别与控制台和气垫围裙相连以传输气压信号,转速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台、驱动电机和风机电机 相连以传输速度信号,驱动电机和风机电机分别与控制台相连,位移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台、第 一气压缸和第二气压缸线轮以传输位移信号,第一气压缸和第二气压缸分别与控制台相连,角 加速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台和车体相连以传输角加速度。
本发明工作时:机械足的前进后退由驱动电机控制,而机械足的抬起和落下的动作由第一 气压缸和第二气压缸驱动完成。风机电机带动离心式风机转动,从而向气垫围裙内充气,承担 载荷,从而使本发明具有很好的越野能力。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具有良好的崎岖路面的通过性,功耗小,结构 简单并有更好的制动性能和加速性能,自由度高,适应更多更恶劣的路况,承载能力较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控制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 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90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检索智能卡号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冲孔凸、凹模起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