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9671.3 | 申请日: | 201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3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程玉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玉保 |
主分类号: | F16D25/06 | 分类号: | F16D25/06;F16D25/08;F16D2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载重汽车发动机输出装置,尤其是大型载重汽车离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货运汽车离合器由面片、压盘、分离轴承组成。压盘有两种,一种是弹簧式,一种是膜片式,它们的缺点是随着面片使用时间过长,面片由于磨损逐渐变薄,压盘对面片压力也随之减小,压力减到一定时,离合器打滑而烧片损坏。此外,分离轴承容易损坏使离合失效,汽车行使时容易抛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延长离合器的使用寿命,减少汽车抛锚的状况。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主要由压盘、气导轴承总成和脚踏板离合总泵三个部分组成,脚踏板离合总泵与气导轴承总成通过气管相连接,气导轴承总成与压盘通过外联胶块和气管相连。脚踏板离合总泵由顶杆、弹簧、气密封活塞、进气孔、气阀A、气阀B、气导轴承连接口和活塞顶柱组成。顶杆与上气密封活塞相连,上气密封活塞和下密封活塞之间用弹簧相连接,下密封活塞设有进气孔、气导轴承连接口、气阀和气流通道,下密封活塞和活塞顶柱之间用弹簧相连接。气导轴承总成主要由气导轴承外壳、外联胶块、气导轴承和内座组成,气导轴承由2个气密封总成、2个轴承、防尘油封组成,气导轴承与内座相连,内座套在变速器的第一轴导管上,内座内部有气流通道,内座的一端用气管与脚踏板离合总泵相连,另一端通气导轴承的2个气密封总成,在气导轴承外壳上有外联胶块,它与压盘相连接。压盘为凹圆柱体,顶端中心有4~6个孔,主要由压盘外壳、螺丝、密封圈、活塞、弹簧和活塞联柱组成,压盘内部的活塞分为前活塞和后活塞,中间用5~8个活塞联柱连接,前活塞上部有切合齿,后活塞与压盘外壳间有密封圈连接,气导轴承总成的一端接口直接与压盘顶端的气孔连接。
脚踏板离合总泵的踏板抬起时,气阀开关打开,气流通过脚踏板离合总泵,再通过气导轴承总成的气流通道,然后再进入压盘,形成内压使发动机功力输出。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减少部件磨损,延长离合器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离合器压盘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离合器压盘及气导轴承总成纵剖图。
图3是本发明离合器脚踏板离合总泵结构图。
其中图1中1为飞轮螺丝孔、2为气压进出口、3为气导联块、4为螺丝。
图2中2-1为气导轴承连接口、2-2为变速器的第一轴导管、2-3为内座、2-4为气密封总成、2-5为轴承、2-6为外联胶块、2-7为防尘油封、2-8为气导轴承外壳、2-9为气导轴承气流通道、2-10为压盘通气接口、2-11为后活塞、2-12为前活塞、2-13为切合齿、2-14为压盘外壳、2-15弹簧、2-16为密封圈、2-17为活塞联柱,2-18为螺丝。
图3中3-1为进气孔、3-2为气导轴承接口、3-3为出气孔、3-4为顶杆、3-5为上气密封活塞、3-6为气阀B、3-7为弹簧、3-8为弹簧、3-9为气阀A、3-10为下气密封活塞、3-11为活塞顶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离合器由压盘、气导轴承总成和脚踏板离合总泵三个部分组成,脚踏板离合总泵与气导轴承总成通过气管相连接,气导轴承总成与压盘通过外联胶块和气管相连。
图3脚踏板离合总泵的顶杆3-4与上气密封活塞3-5相连,上气密封活塞3-5和下密封活塞3-10之间用弹簧3-7相连接,下密封活塞3-10设有进气孔3-1、气导轴承连接口3-2、气阀A3-9,气阀B3-6和气流通道,下密封活塞3-10和活塞顶柱3-4之间用弹簧3-8相连接。
图2中气导轴承总成主要由气导轴承外壳2-8、外联胶块2-6、气导轴承和内座2-3组成,气导轴承由2个气密封总成2-4、2个轴承2-5、防尘油封2-7组成,气导轴承与内座2-3相连,内座2-3套在变速器的第一轴导管2-2上,内座2-3内部有气导轴承气流通道2-9,内座2-3的一端用气管与脚踏板离合总泵相连,另一端通气导轴承的2个气密封总成2-4之间,气导轴承总成的外联胶块2-6与压盘外壳2-14相连,以保证气导轴承外壳与压盘同一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玉保,未经程玉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96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