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益生菌干燥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0331.2 | 申请日: | 2010-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3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鲁东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东梁;陶宗湘;刘敏 |
主分类号: | A23K1/16 | 分类号: | A23K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2200河南省三门峡***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益生菌 干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益生菌混合物及其培养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混合益生菌 干燥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益生菌主要是指能够在人和动物体内存活,并对机体的生命健康有 益的一类微生物,通常是指能够促进机体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对机体起 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
现有的益生菌混合物制品存在以下缺陷,1、单位活菌数量少,一 般为107cfu/g,2、很难在体内定植,进入动物肠道后大多不能存活, 对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有限。
传统的益生菌制品生产,在培养基选择上,大多都通过不同的C/N 比例调整益生菌的适宜培养基,因而功能单一,而对于结合中药材的使 用上未见报道。而干燥方法上,主要有冷冻干燥法及真空冷冻干燥法, 前者是在-20℃~-160℃的低温状态下进行干燥的方法,后者则是在 常温下,以50~400Pa的压力状态下进行干燥的方法。但几乎所有的细 菌一般在低温条件下都能存活,大大的增加了杂菌的污染几率,会对目 的菌群造成严重的威胁,进而降低目的菌群的活菌数及性能。另外还有 高温的喷雾干燥法,但由于较高的温度不仅会杀死杂菌,也会杀死目的 菌群,造成活菌数大大减少。所以,如何能使目的菌群在不受杂菌污染 的情况下达到更大的增值效果,提高其活性,放大其性能,是当前微生 物生产领域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在菌种的选育方面, 混合菌的研发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菌种单一会造成功能不强,利用价值 不大,但混合菌种类过多,则无法保证菌群本身因颉抗作用不会对制品 造成影响。因而,如果能制造出性能好、功能全、质量稳定的益生菌制 品,那么,许多医药及食品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而对 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领域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 一种混合益生菌干燥物及其制备方法,混合益生菌制品的生菌率高,在 机体内定值的能力强;该混合益生菌干燥物的制备方法,能够很好的解 决传统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生菌率低、功能缺失严重、质量不稳定等多种 问题,用较简单的生产设备,高效、稳定的连续生产出纯度高、生菌率 高的益生菌粉体。
本发明提供的混合益生菌干燥物,这种混合益生菌包括益生菌、培 养基辅料,所述益生菌的活菌数为9.2×109~6.8×1010cfu/g;所述益生 菌包括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其数量比为乳酸菌2∶酵母菌1∶ 光合细菌1;所述培养基辅料包括脱脂奶粉4份、脱脂大豆粉6份、多 孔淀粉4份、紫椎菊提取物和黄芪提取物1.5份、葡萄糖2份,该配比 为质量比。所述混合益生菌的性状为微黄色粉末状固体物,平均粒径为 1um~9um。
本发明提供的混合益生菌干燥物的制备方法,将益生菌的菌种混合 培养液3.0%~5.0%、脱脂奶粉4.0%~5.0%、碳酸氢纳1.0%、多孔 淀粉3.0%~5.0%、脱脂大豆粉5.0%~7.0%、葡萄糖1.0%~2.0%、 中药提取物1.0%~2.0%、加纯化水至100%进行搅拌混合,上述材料 的配比为质量百分比,以上混合物搅拌均匀,在42℃的发酵罐中,标准 大气压下经48小时繁殖培养后,利用食品干燥机在60℃-80℃条件下, 进行干燥处理。
所述益生菌的混合培养液包括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其数量 比为乳酸菌2∶酵母菌1∶光合细菌1。所述菌种混合培养液的制备,向 1L纯化水中加入66.3g MRS液体培养基,121℃灭菌15分钟后,分成 三份,调PH值至4.0,分别加入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三种纯培养 菌种,恒温箱42℃培养48小时,取出后按乳酸菌2∶酵母菌1∶光合细 菌1的质量比例配制成菌种混合培养液备用。
所述中药提取物是质量浓度为4%的紫椎菊提取物1份、质量浓度为 60%的黄芪提取物2份,二者的配比为质量比。所述紫椎菊提取物和黄 芪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为水醇提取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东梁;陶宗湘;刘敏,未经鲁东梁;陶宗湘;刘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03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