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1076.3 | 申请日: | 2010-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7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钟汇才;梁擎擎;尹海洲;朱慧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1/768 | 分类号: | H01L21/768;H01L21/82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 1133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结构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备接触孔(contact)的半导体结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CMOS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从而引起短沟道效应、连接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半导体技术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随着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制作用于连接栅极和源/漏极的接触孔也越来越困难。如图1所示,为以现有方法形成的CMOS器件接触孔的结构图,其中的栅极接触孔和源/漏极接触孔,采用同时刻蚀再填充金属的方法一并形成,用以连接栅极接触孔和源/漏极接触孔的第一层金属区(图中未标出)另外形成。但是,由于栅极和源/漏极之间存在高度差,因此一并形成栅极和源/漏极之上的接触孔是非常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特别是解决由于栅极和源/漏极之间的高度差给接触孔的形成带来的问题,并且实现接触孔和第一层金属区形成工艺的集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基本CMOS结构,其中所述CMOS结构包括:衬底、形成在衬底之中的源/漏极以及形成在衬底之上的栅极、形成在源/漏极和/或栅极之上的金属硅化物层、和形成在衬底之上的覆盖层;第一次刻蚀,形成栅极接触孔,以及相同深度的源/漏极接触孔;第二次刻蚀,形成完全深度的源/漏极接触孔以及连接所述栅极接触孔和所述源/漏极接触孔的第一层金属区;填充所述栅极接触孔、所述源/漏极接触孔和所述第一层金属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栅极两侧包括一层或多层侧墙。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覆盖层包括氮化物层和以正硅酸乙酯(TEOS)与甲烷(CH4)为原料形成的硅氧化物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次刻蚀包括:在所述硅氧化物层之上形成硬掩膜层及第一光刻胶层;刻蚀所述硬掩膜层和所述硅氧化物层,以形成所述源极接触孔和相同深度的所述源/漏极接触孔,使所述栅极接触孔底部到达所述栅极金属硅化物层的内部,所述源/漏极接触孔底部到达所述氮化物层的上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次刻蚀包括:形成第二光刻胶层;进行光刻以使所述源/漏极接触孔区域及所述第一层金属区暴露;刻蚀,使所述源/漏极接触孔的底部向下延伸直至接触所述源/漏极金属硅化物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次刻蚀还包括:对所述第一层金属区进行选择性刻蚀,精确控制刻蚀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充所述栅极接触孔、所述源/漏极接触孔和所述第一层金属区均被填充同种金属或导电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填充金属或导电材料之后,还包括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出另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CMOS结构,其中所述CMOS结构包括:衬底、形成在衬底之中的源/漏极以及形成在衬底之上的栅极、形成在源/漏极和/或栅极之上的金属硅化物层、和形成在衬底之上的覆盖层;第一次刻蚀,形成源/漏极接触孔;第二次刻蚀,形成栅极接触孔和连接所述栅极接触孔和所述源/漏极接触孔的第一层金属区;填充所述栅极接触孔、所述源/漏极接触孔和所述第一层金属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栅极两侧包括一层或多层侧墙。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覆盖层包括氮化物层和低介电常数绝缘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次刻蚀包括:在所述氧化物层之上形成硬掩膜层及第一光刻胶层;刻蚀形成所述源/漏极接触孔,使其底部到达所述源/漏极金属硅化物层的内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次刻蚀包括:形成第二光刻胶层;进行光刻以使所述栅极接触孔区域及所述第一层金属区暴露;刻蚀所述低介电常数绝缘层,形成所述栅极接触孔及相同深度的所述第一层金属区,使所述栅极接触孔的底部到达所述栅极金属硅化物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栅极接触孔、所述源/漏极接触孔和所述第一层金属区均被填充同种金属或导电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填充金属或导电材料之后,还包括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10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体运输制氧包
- 下一篇:一种长距离自动投饵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