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加热超高温连续碳化炉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0322.1 | 申请日: | 2010-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8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言伟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弗拉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9/02 | 分类号: | F27B9/02;F27B9/06;F27B9/12;F27B9/26;F27B9/30;F27B9/36 |
代理公司: | 株洲市奇美专利商标事务所 43105 | 代理人: | 肖美哲 |
地址: | 412007 湖南省株洲***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加热 超高温 连续 碳化 | ||
1.一种感应加热超高温连续碳化炉,包括炉体、舟皿(4)、炉底(12)、炉咀(13)、炉盖(14)、保温层、炉门(54)、发热体(111)、感应线圈(114),其特征在于:
A、所述该碳化炉包括由上炉体(1)、中间水冷连接套(2)和下炉体(5)三部分所形成的一个垂直通道和一个水平通道,该上炉体(1)与下炉体(5)之间通过中间水冷连接套(2)连通;
B、所述上炉体(1)包括发热体(111)、内保温层(112)、外保温层(113)及感应线圈(114)、内通冷却水的夹层炉筒(11)、炉底(12)、炉盖(14)和炉咀(13);炉咀(13)设置在炉盖(14)上,炉咀(13)、炉盖(14)、发热体(111)和炉底(12)中心孔中心在同一垂线上,该垂线与垂直通道轴线重合,炉咀(13)、炉盖(14)、发热体(111)、炉底(12)中心孔形成上炉体通道;发热体(111)外周依次设置内保温层(112)、外保温层(113)和感应线圈(114);
C、所述中间水冷连接套(2)是一个两端带法兰的内通冷却水的夹层连接套,通过法兰连接上炉体(1)和下炉体(5);
D、所述下炉体(5)的炉壳为内通冷却水的夹层炉壳,下炉体(5)内设有中心支撑平台(51)、中心机械手(52)、水冷隧道(53)、炉门(54)、观察管(55)、推舟机械手(56)和两个落舟机械手(57);
中心支撑平台(51)台面为一水平面,位于垂直通道的正下方,中心机械手(52)位于垂直通道正下方、下炉体底部位置,上端部与中心支撑平台(51)连接;
水冷隧道(53)是一个夹层通水的方形筒体,为水平通道的实体部分,水冷隧道(53)一端靠近下炉体(5)的中心支撑平台(51),另一端伸出下炉体(5)的炉壳外侧,水冷隧道(53)底平面设置成水平底平面或水冷隧道(53)底平面设置成内高外低斜平面;
两个落舟机械手(57)设置于水冷隧道(53)通道方向两侧并与水冷隧道(53)的通道方向垂直、两个落舟机械手(57)的水平中心线重合并垂直穿过垂直通道轴线;
推舟机械手(56)设置在水平通道靠中心支撑平台(51)一端的正对面,其轴线与水平通道轴线平行;
炉门(54)位于水冷隧道伸出下炉体(5)的炉壳外侧的端面上;
E、所述垂直通道位于炉体中心并垂直于地平面,即垂直通道贯通上炉体(1)及中间水冷连接套(2)进入下炉体(5)并止于下炉体(5)的中心支撑平台(51);
所述水平通道位于下炉体(5)内,该水平通道一端水平靠近下炉体(5)的中心支撑平台(51),另一端水平伸出下炉体(5)的炉壳外侧;
F、所述装有物料(3)的舟皿(4)为止口连接结构,舟皿(4)通过止口连接方式依次重叠进入炉体垂直通道内,即舟皿(4)从上炉体(1)的炉咀(13)顺序进入炉体垂直通道并步进通过上炉体(1)的炉盖(14)、发热体(111)、炉底(12)及中间水冷连接套(2)到达下炉体(5)中心支撑平台(51),然后沿水平通道方向步进通过水冷隧道(53)到达炉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超高温连续碳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炉体(5)上的中心支撑平台(51)、中心机械手(52)、推舟机械手(56)和落舟机械手(57)均采用水冷式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超高温连续碳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水冷连接套(2)通过焊接连通上炉体(1)和下炉体(5)上,使碳化炉为一个整体;
或中间水冷连接套(2)通过焊接连通上炉体(1)或下炉体(5),使碳化炉为一个上、下两部分的组合体,即中间水冷连接套(2)上端与上炉体(1)焊在一起, 或中间水冷连接套(2)下端与下炉体(5)焊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弗拉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株洲弗拉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032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