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三氮唑的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0899.2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2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刘颖;刘登科;刘默;黄长江;刘冰妮;祁浩飞;吴疆;邹美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药物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D413/14 | 分类号: | C07D413/14;A61K31/422;A61P3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93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类 三氮唑 衍生物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类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 合物、其制备方法、组合物及应用。
背景技术
真菌感染根据其侵入部位不同可分为浅部和深部两类。浅部真菌感染是一 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皮肤和甲部;深部真菌较常见的为白色念珠菌和新 型隐球菌,发病率虽低但危害较大,感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特别是近几十年 来,随着广谱抗菌素、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放射 治疗和器官移植的广泛进行,导管和插管的普遍开展,以及免疫缺陷患者尤其 是艾滋病患者的急速增加,破坏了正常菌丛的共生关系,使肌体对真菌的抵抗 力降低,从而致使真菌感染特别是深部真菌感染大幅度上升,并已成为艾滋病 和肿瘤等重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中,唑类药物是具有较好前景的一类,在临床上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氮唑类药物尤其对深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较为理想,所以一直是抗 真菌药物中研究的热点。它们能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 3A依赖C14-α-脱甲基 酶(ERG11),而这个酶是把羊毛固醇转化成麦角固醇的关键酶。其作用机制是阻 断底物羟化反应,使真菌体内羊毛甾醇14-甲基化的甾醇大量蓄积,麦角甾醇合 成缺乏,导致膜通透性和膜上许多酶活性改变,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
以氟康唑(Fluconazole,FCZ)和伊曲康唑(Itraconazole,ICZ)为代表 的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VOR)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为氟康唑衍生物。其 结构中丙基骨架上加入1个甲基并用1个氟代嘧啶环取代了氟康唑中的1个三唑 环。经对氟康唑结构改造得到的伏立康唑不仅较之原药抗真菌谱更广,而且抗 真菌活性亦更强。
但是目前临床首选的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氟康唑的抗 菌谱相对较窄,对曲霉菌等真菌的活性很低,且易产生耐药性;伊曲康唑存在 口服生物利用度不稳定,胃肠道刺激等问题。伏立康唑虽然毒性较小,但也较 易产生耐药性。有报道称从临床分离的851株白念珠菌中,有37.2%对氟康唑耐 药,47.6%对伊曲康唑耐药。
针对现有药物存在的局限性,除了优化改良现有药物的制剂外,使得新型 抗真菌药物研究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热点领域之一。此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使深部真菌感染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临床迫切需要高效低毒、抗菌谱广、 高选择性的新型深部抗真菌药物。
利奈唑酮是一种新型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抗菌谱 包括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尤其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细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最早阶段而发挥抗菌活性,且与其他抗菌药 物无交叉耐药性。文献EP311090,EP609905,WO93/23384,WO93/09103, WO90/02744中都有报道。其噁唑环已被证明为抗菌活性的关键药效基团。
发明人在研究噁唑烷酮类抗菌化合物的过程中,发现本发明中的化合物具 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它们的化学结构不同于任何已有的抗真菌药物,有望成 为新型的抗真菌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三氮唑类化合物的不足,研制新型 抗真菌药物,公开了一类同时具有三氮环和噁唑环的化合物及其药用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公开了通式I化合物及其药用盐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公开了通式I化合物及其药用盐为主要活性成 分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在于,公开了通式I化合物及其药用盐,作为抗真菌 药物方面的用途。
现结合发明目的对本发明内容进行具体描述。
本发明所涉及的通式I结构的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如下:
其中:
R1为氢或氟;
R2为其中当A为碳时B为氮,当A为氮时B为碳;
R3为:(a)其中R4,R5为氟或氯;
(b)其中R4,R5为氟或氯;
(c)其中R6为氢或腈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药物研究院,未经天津药物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08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