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热封功能性拉伸薄膜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9533.1 | 申请日: | 2010-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0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夏嘉良;高学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彩华包装集团公司;昆山市张浦彩印厂 |
主分类号: | C08L23/00 | 分类号: | C08L23/00;C08L23/06;C08L23/08;C08L23/12;C08L23/14;B32B27/32;B65D65/38;B65D65/40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3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热封 功能 拉伸 薄膜 | ||
1.一种热封强度≥3N/15mm的可热封功能性拉伸薄膜厚度在≥0.010和≤0.150毫米范围内,由单层或两层或两层以上的聚烯烃树脂辅助共混工艺,采用吹塑或流延方法挤出拉伸或共挤出拉伸,通过拉伸改变聚合物聚集态中的结晶度和取向度控制材料的热封强度和薄膜的物理机械性能,形成可热封功能性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
(1)其基本结构为:
A;Ai-Bj;Ai-Ck-Bj;
式中:A表示单层膜;Ai表示多层膜的外层;Bj表示多层膜的内层;Ck表示多层膜的中层;其中,下标i、j和k分别表示树脂层数量,i=0、1、2、3…,j=0、1、2、3…,k=0、1、2、3…,i、j和k不同时为0;
(2)原材料
①、结构式中,当A=B=C或A=B≠C或A≠B=C或A≠B≠C或B=C≠A时,A或B或C选择以下聚烯烃材料之一:
聚丙烯及其共聚物;
茂金属聚丙烯;
聚乙烯及其共聚物;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低密度聚乙烯;
中密度聚乙烯;
高密度聚乙烯;
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任何比例的混合物;
②、聚乙烯共聚物选择以下材料之一: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
钠、锌金属离子型聚合物;
③、聚丙烯共聚物选择以下材料之一:
乙烯-丙烯二元共聚物
乙烯-丁烯二元共聚物
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
④、由聚乙烯或聚乙烯中添加至少以下七种材料之一混合的改性PE构成,改性PE密度为0.92±0.04g/cm3;
茂金属聚乙烯,密度为0.86~0.94g/cm3;
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密度为0.86~0.905g/cm3;
钠、锌金属离子型聚合物,密度为0.92~0.94g/cm3;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密度为0.92~0.945g/cm3;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密度为0.92~0.945g/cm3;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密度为0.92~0.945g/cm3;
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密度为0.92~0.945g/cm3;
⑤、由聚丙烯或聚丙烯中添加至少以下四种材料之一混合的改性PP构成,改性PP密度为0.90±0.04g/cm3:
茂金属聚乙烯,密度为0.86~0.94g/cm3;
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密度为0.86~0.905g/cm3;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密度为0.92~0.945g/cm3;
高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4~0.96g/cm3;
(3)、工艺
采用单层吹膜或流延挤出拉伸工艺成型;或多层吹膜或多层流延共挤出拉伸工艺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热封功能性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
由单层或两层或两层以上的聚烯烃树脂辅助共混工艺通过吹塑或流延方法挤出拉伸或共挤出拉伸获得的单向或双向拉伸薄膜,热封强度≥3N/15mm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热封功能性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装材料的热封性能可以是单面的,也可以是双面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热封功能性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装材料可以是单向拉伸的,也可以是双向拉伸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热封功能性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聚烯烃树脂通过吹塑或流延方法共挤出拉伸获得的单向或双向拉伸薄膜,层间的剥离强度≥3N/1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热封功能性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
当同种结构薄膜厚度在≥0.010和≤0.150毫米范围内时,薄膜的气体、水蒸气的渗透率和薄膜的物理机械性能通过拉伸改变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并在≥20%和≤1000%的取向度范围内调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彩华包装集团公司;昆山市张浦彩印厂,未经江苏彩华包装集团公司;昆山市张浦彩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953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