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3853.4 | 申请日: | 201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7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平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M3/00 | 分类号: | B60M3/00;H02M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麻吉凤;毛燕生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化 铁道 牵引 供电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单相交流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运行维护费用低等优点, 所以在电气化铁路中普遍采用单相工频交流电为电力机车供电。电 力机车作为大容量单相非线性负荷,通过牵引变压器接入三相对称 电力系统时,通常会向电力系统注入负序分量、谐波分量和无功分 量,这些分量将影响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和正常运行。所以电力系 统对其负载的三相对称性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同时电力系统也要求 其负荷无功分量和谐波分量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减少对系统的 危害。
为满足电力系统对负荷三相对称的要求,电气化铁道采用了相 序轮换分段分相供电方式。在铁路沿线上,以每15-35km铁路作为 一个供电区段,各个区段依次分别由电力系统中的不同相供电,各 区段之间设置30m左右的分相区段。当各相分别供电的区段上运行 的机车负荷相同时,就可使电力系统在大的范围内三相负荷平衡。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区段牵引负荷的大小不可能随时相同, 于是分相分段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三相不平衡的影响,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对称运行问题。常常因不能满足电力系统的要 求而被迫造成铁路系统运行费用大幅提高。此外由于分段分相供电, 存在电分相装置,当机车运行到一个供电区段末端过分相时,必须 经过退级、断电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滑行到下一个区段再逐项恢 复正常运行,这既增加了机车操作的复杂程度,同时又严重制约了 机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和牵引力的发挥。尤其在铁路高速重载下,问 题尤为严重。
电力机车作为大容量单相非线性负荷,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谐 波,给电力系统造成极大“污染”,而现有的牵引变电系统并没有防 止铁路谐波进入电力系统的能力。还有由于电力机车重载和轻载运 行没有规律,无功补偿难度较大,整个铁路负荷功率因素偏低,也 难于满足电力系统对负荷的要求,从而造成铁路系统运行费用大幅 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基 于本发明,可以大大提高列车的运能,并且使电力机车这个大容量 谐波源给电力系统造成的谐波“污染”大为下降。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包括交-直- 交变压变相装置、馈线断路器、网联断路器、接触网、馈电线、回 流线和轨道。其中:所述交-直-交变压变相装置用于实现交流电-直 流电-交流电的转换,将三相交流电源转变为单相工频电源,设置有 三相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交-直-交变压变相装置 的三相输入端与三相交流电源相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通过回流线 与电气化轨道相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通过馈电线及馈线断路器与 接触网相连接。
上述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优选所述交-直-交变压变相 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换流变压器、整流器、电感和逆变器,为电流 源型变频器电源。
上述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优选所述整流器为可控整 流器。
上述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优选所述逆变器为PWM 逆变器。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 包括多个上述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所述电气化铁道同相 牵引供电系统通过所述网联断路器与所述接触网连接,并将所述铁 轨连接。
本发明采用交-直-交变压变相装置,既保证了铁路系统单相供 电的要求,同时又满足电力系统对负荷三相对称的要求,可以消除 牵引网电分相装置,进而解决由于电分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大大 提高列车的运能。并且,通过控制交-直-交系统中的第一部分交-直 变换,可以大幅提高铁路负荷在电力系统侧的功率因素;而交-直- 交变压变相装置本身又有切断了27.5KV侧谐波与电力系统之间的通 路的能力,使电力机车这个大容量谐波源给电力系统造成的谐波“污 染”大为下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 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变压变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38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