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现不等强波系与前机身一体化Bump进气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4882.2 | 申请日: | 2010-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3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博;郭荣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C7/04 | 分类号: | F02C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001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不等 强波系 机身 一体化 bump 进气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基于不等强波系的与前机身一体化的Bump进气道 设计,属于超声速进气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进气道的设计是战斗机设计的关键之一。进气道不仅要在所有的状态下 为发动机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空气质量,在设计时还要考虑总体布局的约束 和一体化设计的要求,此外,还必须满足战斗机的总体隐身要求。对于超声 速进气道来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激波,将超声速来流减速为亚声速流,在 扩压段通道内继续减速扩压,再流向发动机。传统的超声速进气道设计一般 采用压缩斜板或压缩锥形成激波系,并通过附面层隔道和隔板将进气道进口 抬离机身表面,以避免机身表面附面层内的低能气流进入进气道。
无附面层隔道超声速进气道,也称Bump进气道,是由洛克希德·马丁 公司设计并在F-35飞机上成功应用的一种新型进气道。这种进气道的进气 口并没有设置常规的固定式附面层隔道,而是通过计算机设计了一个三维曲 面的突起块(或鼓包)。这个鼓包起到对气流的压缩作用,并产生一个把附 面层气流推离进气道的压力分布。整个进气系统没有可动部件,没有附面层 隔离板,也没有放气系统和旁通系统,减少了300磅的结构重量,也因此降 低了生产和使用费用。
由于国外一贯对先进的气动设计技术严格保密,有关F-35飞机的资料 只有一般性的报导和公开的飞机图片,有关Bump进气道设计及性能研究的 国外公开文献几乎没有。近年来,国内有多家单位开展了对Bump进气道的 研究工作,其中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的Bump进气道并已在国产FC-1“枭 龙”飞机上应用。
然而,国内外对Bump进气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三维鼓包压缩面的设 计,已发表的文献均未关注Bump进气道与飞机前机身的一体化设计,没有 给出有关一体化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小进气道喉道马赫数,提高进气道性能,使进 气道唇口后掠角与鼓包压缩面最大转折角、进口正激波角度相一致,可以增 大总压恢复系数曲线、降低阻力系数的基于不等强波系与前机身一体化的 Bump进气道。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实现不等强波系与前机身一体化Bump进气道的方法,超声速来流在 鼓包压缩面的头部产生一道锥形激波,在进气道唇口前形成一道正激波;
第一步:进气道波系采用基于不等强波系的外压式两波系结构,进气道 激波系的总压恢复系数为σs=σ1·σ2,其中σ1、σ2分别为锥形激波、正激 波的总压恢复系数,按等波强配波理论分析,两道波的波强相等时总压恢复 系数最高,为最佳波系;
第二步:半锥角为δc的圆锥在超声速流中产生半锥角为β的锥形激波, 锥形激波的圆半径为R,用距圆锥轴线距离d的平面截锥形激波,其中 d<R,从截取平面与锥形激波交线上每一点向后发出的流线构成鼓包压缩 面;
第三步:令进气道进口鼓包高度为h,当地附面层厚度为δ,进气道进 口鼓包高度h和当地附面层厚度δ之间满足关系式h/δ=2~2.5,对第二步 生成的鼓包压缩面进行缩放,满足实际尺寸要求;
第四步:进气道唇口采用保形和后掠唇口设计,进口唇缘大部分与圆锥 激波面贴合,唇口后掠角分别与鼓包压缩面最大转折角、进口正激波角度相 一致,以增大总压恢复系数曲线、降低阻力系数。
本发明正激波后的进口马赫数不大于0.75。
本发明用距离生成体圆锥轴线不同高度h的平面或曲面去截取锥形流流 场,只要所截流面末端与圆锥顶点连线和轴线夹角相同,则所生成的乘波体 型面相似。
本发明根据进气道的进口波系计算圆锥激波角β锥和圆锥半锥角δc,然 后确定型面偏转角θ,最后根据乘波体型面相似设计原理生成鼓包压缩面。
令鼓包宽度为W,鼓包宽度W与距离d之间的比值W/d与鼓包压缩面 偏转角θ符合下面的变化规律,即当W/d≥10时,型面偏转角θ接近于圆 锥半锥角δc,δc-θ<1°。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48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