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食用菌菌糠和生物表面活性剂联合强化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5665.5 | 申请日: | 201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0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晶;林先贵;尹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栗仲平 |
地址: | 210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食用菌 生物 表面活性剂 联合 强化 植物 修复 芳烃 污染 土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环境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食用菌菌糠和生物表面活性剂联合强化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但是由于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填埋渗漏和油田开采等,土壤有机污染日趋严重。多环芳烃是一类含有二个或二个以上苯环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可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并造成地下水次生污染,危及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土壤PAHs污染不仅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还通过食物链等多种途径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土壤PAHs污染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PAHs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已成为国际土壤环境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
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主要用于清除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绿色修复技术,具有投资低,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可用于大面积的污染治理等优点。但是,由于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生物可利用性较低,植物修复的效率在短期内往往有一定的局限,通常在一个完整的植物生长周期PAHs的降解率仅为10%~20%。因此,需要在植物修复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一些强化措施来提高植物修复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食用菌菌糠和生物表面活性剂联合强化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方法。本方法能够有效促进PAHs类有机污染物从土壤颗粒上解吸,提高该类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率和降解速率,同时还具有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经济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大幅度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
完成上述发明任务的方案是,一种利用食用菌菌糠和生物表面活性剂联合强化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在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采用穴播的方式种植紫花苜蓿,穴间距为30~40cm;
(2)待紫花苜蓿生长至株高7~10cm时,在植物根圈直径5~25cm范围5~10cm深的土壤中施加10~20g(干重)食用菌菌糠(不需二次堆肥发酵),与土壤搅拌均匀;
(3)同时在5~10cm深土层中施加1~3g(净含量)生物表面活性剂于土壤中,与土壤和食用菌菌糠搅拌均匀,覆土3~5cm;
(4)每隔60天,重复步骤(3)一次。
(5)经120天后收获紫花苜蓿的植物体,晒干,并转移到其他地方焚烧
以上方案中,所述的食用菌菌糠是指:双孢菇、杏鲍菇、鸡腿菇或平菇等食用菌出菇后培养基废料。所述的食用菌菌糠加五倍H2O时的pH为7.8~8.5,其中的有机碳550~600g/kg,全氮18~22g/kg,全磷4~5g/kg,全钾8~12g/kg,漆酶含量为30000~40000U/kg。
所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系由鼠李糖脂产生菌铜绿假单胞菌液体发酵所 得,按照1~3g(净含量)添加量均匀的喷洒于土壤中。
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促进PAHs类有机污染物从土壤颗粒上解吸,实现增溶PAHs的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该类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率和降解速率。与化学表面活性剂相比,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除具备表面活性剂的特性,还具有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和经济等特点,在环境修复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此外,鼠李糖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食用菌菌糠,多指栽培各种食用菌后剩下的固体废弃物,其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菌体蛋白、酶等可以再利用的成分,特别是包括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在内的丰富氧化还原酶资源,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降解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其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食用菌菌糠中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硫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特别是其产生的腐殖酸有机胶体可使土壤团粒结构增加,改善土壤特性,疏松土壤,增加透气性,这些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56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